
【緣起】
作為黃河的支流,天然文巖渠曾經污水橫流,寸草不生,但經過改造,這條渠如今魚蝦重生,白鷺翩翩,成為鳥類天然的樂園,也成為典型的河道濕地。
一條河流的重生跟一位農民有關,他為恢復濕地生態,做過不少努力;為了這塊河流濕地的持續穩定,他開始了自己的保衛戰。
白鷺攪動文巖渠的清晨
清晨,一群群白鷺從睡夢中醒來,此起彼伏的喧囂聲,伴隨翅膀拍打聲,激蕩在天然文巖渠的上空。迎著朝霞,穿過薄霧,一陣優雅的滑翔之后,白鷺紛紛落在天然文巖渠并不開闊的水面上,開始一天悠閑的生活。
柔和的晨光下,淺水剛剛淹沒了河灘。無憂無慮的小魚,歡蹦著躍出水面,顯出一天中最和諧的生機。
這正是白鷺最鐘愛的場景。它們每一個家族,都會占據一片豐盛的水草地,開始盡情享用早餐:耐心的雙親走在最前面,在濃密的水草間,搜覓魚蝦,為稚氣未脫的幼鷺,做著示范。
對于這些尚未硬實的幼鷺來說,留給它們的時間已經不多。渠水漸涼,秋風已把水草染黃,遷徙的日子日益迫近。
嘈雜的晨曲中,傳來異類的聲音,是南歸的大雁,在黃昏時刻悄然空降渠中,一早起來便與白鷺爭奪食物。它們不過是一群過客,在這里盤桓幾天,又將悄然踏上征程。
水面已顯得擁擠,不僅白鷺家族之間互相競爭地盤,越來越多的過客,也加入了競爭。幾只落寞的蒼鷺,顯得格外的孤單,它們縮著脖子,停在瑟瑟的蘆葦上,靜觀河道中的一切,以便瞅準時機,尋找自己的地盤。而那些落單的鳥兒,只能尋找并不豐盛的水面,填飽肚子之后,匆匆離去。它們是大鴇,是野鴨,或者是叫不出名字的鳥兒。
白鷺保持著足夠的警惕。近百米外的河壩上,一出現人類的身影,它們就轟然而起,滑翔到安全的地方。這個地方,似乎在槍彈的攻擊范圍之外,連我們的長焦鏡頭,也有點吃力。
環境污染讓他奮力自救
秋風一陣涼似一陣。
每隔三五天,沿著天然文巖渠巡查的宋克明,就明顯感覺到季節的變化。除了自己不斷加衣之外,他知道,跟白鷺告別的時間已經到了。
在陽光下金燦燦的渠水里,往日一片一片的白點點逐漸少去。這是白鷺們的身影,它們夏日里密密云集,在目力所及的范圍內,可以看到一個家族連著一個家族,數十只到數百只不等;沿著天然文巖渠走上數十公里,都是這樣的景象。而今,它們一個家族一個家族逐漸離去,在不遠的冬天,或許落下不多的白鷺,守候明年的約會。
幾年來,宋克明已經熟悉這樣的場景。他并不感到意外,但是有點傷感。這位長垣縣民間的愛鳥者,和白鷺們結緣,有著一段曲折的歷程。
16年前,家住長垣縣城關鎮呂樓村的宋克明,突然發現村里患癌癥的村民多了起來。兩年后,他當上村主任的時候,自己的父親也患上了這種病。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80%的癌癥與環境污染有關。這讓他突然明白,是村子旁邊的一家冶煉廠的粉塵害了他們。
村民們一直懷疑村里人的癌癥與冶煉廠有關,但苦于沒證據。宋克明開始調查,并最終迫使這家冶煉廠關停。
在調查的過程中,宋克明發現離家不遠的天然文巖渠受到了驚人的污染。這個曾是兩岸水源的水渠,在他的記憶里,水草豐美,魚蝦亂跳,而今卻是黑水橫流,寸草不生。
2002年,宋克明開始對天然文巖渠的污染狀況進行全程調查。在10天的時間里,他騎著摩托車行程200余公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他將這些資料向有關部門進行了反映,一些污染嚴重的小冶煉廠最終被關停。
污染走了,白鷺來了
但天然文巖渠的水質狀況并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觀。
作為黃河下游的支流,天然文巖渠由流經延津縣的天然渠和流經封丘縣的文巖渠在長垣縣交匯而成,最后由濮陽縣渠村鄉流入黃河。它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排除封丘、延津、長垣等縣的澇水,同時可用于旱季農田灌溉。但由于上游封丘、延津等地造紙廠的污染,渠水不但不能灌溉農田,還嚴重威脅到濮陽市引黃供水工程和黃河下游的水源,引起沿河居民強烈不滿。
在獨自調查過程中,宋克明感覺到個人力量的單薄。他意識到,清除天然文巖渠的污染,不能單靠自己的力量,必須依靠更多人的力量。
他開始著手創辦全國第一家縣級民間環保組織——長垣縣綠色未來環保協會。這也是黃河流域第一家民間環保組織。他在2002年自費召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萬人環保大會。他還通過人大代表遞交了5份議案,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
天然文巖渠的污染最終得到徹底整治。渠水漸漸清了,水草漸漸豐美起來,河里的魚蝦重新游了回來。宋克明發現,白鷺也開始逐漸回歸,并且越來越多。
白鷺是大氣和水質狀況的“檢測員”,享有“環保鳥”的美譽。它們的回歸,證明天然文巖渠的水質狀況已經徹底改善。被污染的天然文巖渠又恢復了昔日的活力。
翩翩起舞的白鷺,為曾經死氣沉沉的天然文巖渠增添了生機,也一下子吸引了宋克明的目光。他決定為這些可愛的鳥兒再努力一把。
2003年,宋克明在黃河灘區濕地和國家級豫北黃河故道鳥類濕地保護區建立了3個鳥類保護站;為了白鷺,他又在天然文巖渠上建立了3個鳥類保護站,定期在這里巡護。
白鷺來了,農民煩了
成群的白鷺飛來,天然文巖渠的河道逐漸擁擠起來,有限的供給量,滿足不了白鷺們的食欲。它們將目光盯在了附近的魚塘上。這是個不費氣力的覓食場所,成群的白鷺開始集體行動。
養魚的農民不堪其擾,開始張網等待白鷺們的光臨。一口不大的魚塘,會張起四五張密密麻麻的捕鳥網,不時有偷嘴的白鷺,誤落其中,慘死網下。
巡護的宋克明,及時發現了這個情況。他增派人力,加緊對魚塘地區的巡護,并力圖勸說農民,但經常會遭到拒絕。農民養魚不容易,白鷺們的偷竊讓他們損失不少。如何解決保護白鷺與農民養魚的矛盾,的確是一個問題。
之前,宋克明經常深入到村莊中去,宣傳環保理念,為白鷺們爭取更多的理解;還召開過環保大會,花錢請農民們去聽環保講座,為白鷺們爭取更多的機會。
但這并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天然文巖渠雖然生態環境改善了不少,但還處于不穩定的脆弱狀態,如何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保護脆弱的環境,是一個不好解決的難題。
世界上最先進的環保理念,就是用經濟的手段去刺激環境保護。而宋克明所動的腦筋,就是想改變農民們傳統的經營方式,運作環保相關產業。
借發展經濟保護濕地
繼獲得2006年中國環保個人最高獎“地球獎”之后,2007年,宋克明開始申報世界銀行中國發展市場項目,并在去年獲得成功。利用獲得的15萬元的款項,宋克明今年開始了對天然文巖渠濕地的保護計劃。
這個計劃除了對水質和鳥類的保護之外,還著重開展對沿河居民經濟發展的幫助。
他首先幫助的是備受白鷺之害的養魚人。讓他們利用天然文巖渠兩岸林木眾多、草木豐盛的特點,開展林下養鵝。長垣縣有一家較大的鵝業養殖公司,宋克明從中牽線,讓鵝業養殖公司與養魚人直接對接,保證鵝苗和穩定的收購渠道,從而使養魚人獲得比養魚更高的收益。
這種方式已開始在趙堤鄉后桑園村進行試點。宋克明相信,如果開展良好并予以推行,將能很好地解決白鷺與農民養魚之間的矛盾。
宋克明的另一種試驗,就是利用天然文巖渠出產豐富的蒲草,編織蒲席,并將蒲草的種子,裝入枕頭,開發保健枕頭,繼而形成產業化。
對這種試驗,宋克明樂觀之中含有隱憂:世行的項目只有今年一年期限,即將面臨著驗收;明年是否能再爭取到,還是一個未知數。
權衡之下,將天然文巖渠申報為省級濕地保護區,不失為一種更好的保護方法。另外,像國外一些環保組織一樣,依靠社會力量,尤其是一些企業的幫助,也是一種較好的途徑。“我相信,天然文巖渠濕地會越來越好。”宋克明說。□首席記者李長需/文特約記者張曉理/圖【原標題:一個農民的濕地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