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小縣臨潁 讓足球在校園飛

2013/9/2 10:46:44 點擊數: 【字體:


小縣臨潁 讓足球在校園飛
校園綠茵場 李延浩 攝
小縣臨潁 讓足球在校園飛
小球員圣陽(左)和祖童 陳強 攝
小縣臨潁 讓足球在校園飛
黃土地上的帶球訓練 任書凱 攝
小縣臨潁 讓足球在校園飛
鄉村“貝克漢姆” 陳強 攝

    初夏的一場雨把天空洗得更藍,田野一片翠綠。乘坐臨潁縣教育體育局體衛藝股副股長段偉剛的私家車從縣城出發,行駛了近30公里,我們來到了該縣王孟鄉陳留村的陳留小學。教體局車輛緊張,段股長就“私車公用”了。

    正是放學時間,學生們在排隊準備出校門。

    “誰是足球隊員啊?”隨著記者的一聲問話,還沒反應過來的兩個小男生已被嘰嘰喳喳笑鬧著的同學們推到了前面。

    手臂受傷的10歲守門員

    “我要踢上國際”

    不出所料,這個手臂上打著石膏的小隊員正是因球負傷。

    他叫李祖童,今年10歲,是四年級一班的學生,現任學校足球隊的守門員。

    “上星期訓練五對五小對抗,祖童撲球時受的傷。這孩子足球意識強又勇敢,上次為救一個球一頭扎進網里,是拽出來的。”體育教師李曉培說,祖童的姐姐也練足球,踢前鋒的,前年被漯河市體校選走,現在上初二了。

    孩子受傷當媽的心疼得直掉淚,小祖童卻說“不疼。”家住陳留村東的祖童爹媽都是農民,問他家長支持不支持他踢球,他點點頭說:“俺爸說踢足球好,不肯(當地方言,容易的意思)生病。俺媽說練練身體健康。俺奶疼我,說別光使著了(當地方言,費力之意),不長(高)。”祖童說:“踢足球好玩,健康,有樂趣。”談到將來的理想時,這個10歲的守門員不假思索地吐出鏗鏘有力的四個字“踢上國際!”

    據李曉培介紹,陳留小學共有270名學生,現有注冊男女足球隊員50名,參加足球訓練的學生達110名。校隊的訓練時間為上午大課間、下午課外活動,每天保證兩個小時。艱苦的訓練帶來了好成績,目前學校已經向省、市體校輸送了8名隊員。在學校辦公室,“2009漯河市中小學足球聯賽小學男子組第一名”、“2010臨潁縣中小學足球苗子分賽區小學女子第一名”的獎牌都被擺放在顯眼的位置。

    15歲的楊灼是固廂鄉第一初中八(3)班學生,作為校足球隊的隊長和主力前鋒,因崇拜貝克漢姆在隊友中有“小貝”之稱。前兩天下雨了,操場濕,“小貝”癢了兩天的腳因此而沒有施展的機會。當換上9號球衣(本應與貝克漢姆一樣是10號,但10號球衣洗了沒干)的他來到灑滿陽光的綠陰場時,顛球、過人,一招一式還真有“小貝”的神采。射門,不中。“我太緊張了。”“小貝”有點不好意思。

    百米速度12.8秒,參加過多次比賽并為學校獲得不少榮譽的楊灼,學習成績一般。他說:“訓練當然很累,但我不感到累。每當比賽我爸都來加油,進一個球同學們和教練都高興得嗷嗷叫。我的理想是,踢好球,代表縣、市到省里參加比賽,進省體校。”

    學計算機的足球教練

    “渴望進修提高”

    李曉培畢業于河南教育學院計算機專業,2003年到陳留小學任教。現在他每周要上10節數學課和五、六兩年級的6節體育課,并充當校足球隊的教練。

    足球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專業運動,而在臨潁縣農村中小學校,相當一部分體育教師都是兼職的,更別談什么專業足球教練了。和李曉培一樣,2008年,縣里剛開始搞校園足球時,這些白手起家的“教練”就憑著教體局配發的一本《足球運動入門》、一本《足球技巧圖解》和一張《足球教學設計》光盤開始邊學邊教。為提高足球訓練指導教師的教學技能,縣教體局從漯河市請來足球教練為體育教師上課,從省體校聘請2名專家常駐臨潁,到各學校進行巡回指導。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對其進行強化培訓,并讓優秀的指導教師直接參加省體校足球夏令營活動,接受高端培訓。

    “最難忘的是2010年底亞足聯中國足協在縣一高舉辦的D級教練員崗位培訓班。”李曉培說,作為全縣24名學員之一,他有幸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培訓。從足球技戰術理論到足球發展史,從書面考試到學員自己上一節足球課,收獲太大了。他說,目前針對小學的足球教材幾乎沒有,對教練員、裁判員的培訓不多,“自己最渴望的還是進修提高”。

    因為是高中體育教師,臨潁三中的高廣立、張國強算是“科班”出身,分別畢業于河南大學和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專業。盡管校足球隊剛取得了漯河市第十三屆中學生“晨光”杯足球聯賽高中女子組第一名的好成績,但他倆仍覺得自己專業水平有待提高。他們說:“目前隊員們參加高水平比賽的機會太少,視野欠開闊,經驗也不足。另外,學校足球場地不平,草坪不好。當然,如果是進口草坪也養不起。”據介紹,三中校長王富琦喜愛體育,也深知師生足球訓練的艱苦,于是想辦法在經費上給予照顧:足球教練員每天有10塊錢的訓練補助,一年發一套運動衣;運動員每天有2塊錢的伙食補助,直接打到飯卡上,買運動服的錢是學校和家長各出一半。

    張高峰是2009年分配到固廂鄉一初中任教的“特崗教師”,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專業,是全縣為數不多的學過足球的體育教師。他每周教15節體育課,還要帶學校足球隊。除了學校給發了兩套運動服、有時周日訓練校長給二三百塊錢讓他帶隊員們吃飯外(周日學校不開伙),基本上沒什么補貼。“也沒啥,教師就是奉獻。學校已經盡力了。”這位許昌小伙樸實地說。

    村小校長

    “踢球讓孩子們變了樣兒”

    “足球運動不僅是強身健體,還讓孩子們從里到外都變了樣。”談起校園足球給這些農村娃帶來的變化,陳留小學校長李振擇感觸頗深。

    李校長說,剛開始組隊時,最大的困難是家長不理解,擔心孩子受苦、受傷,怕影響學習。學校就開家長會做工作,按上級要求為每個隊員購買了38元的意外傷害保險(現已漲到了50元),并組織家長觀看球賽,使他們逐漸消除了思想顧慮。慢慢地,看到踢球沒影響學習,比賽還得到了榮譽和獎勵,幾名優秀隊員又被選拔到市里、省里,家長對孩子踢球也就越來越支持了。

    中鋒隊員胡圣陽的父親在福建打工,每次打電話回來都問“練球累不累?磕住沒有?”一年回家一次的他還專門為兒子買了個足球。6年級李鵬、李朝陽等學生的家長也都是“鐵桿粉絲”,聽說孩子到臨潁比賽,騎上摩托跑50多里地去看球、助威。

    “我常對學生說,熱愛足球不能拉下學習,不能為踢球而踢球,獲得快樂就好,要通過踢球學會做人。”李校長說,足球讓孩子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增強了,團結友愛了,眼里有活兒了。大家看到地上的果皮、紙屑馬上撿起來,主動打掃教室衛生。比賽時看到對方球員摔倒會上前扶起來,隊員一下場,同學們就給端水、遞毛巾。

    在一旁的李曉培老師舉例說,6年級有個守門員叫王嬌,開始練球時不好說話,不撲球,一弄就蹲在地上哭。半年后,她變得開朗活潑又勇敢,成了“金牌守門員”,一中的教練看了她的比賽說“你畢業了就到我們學校來”。

    臨潁縣南街村曾作為現代集體主義的成功范例聲震全國,這個昔日的“紅色億元村”今天又因足球聞名遐邇。走入南街學校,便感受到濃濃的足球氛圍。400米跑道的標準運動場上綠草茵茵,東西南北四面擺放著10對足球球門。這20個球門分別是標準球門、7人制足球球門、5人制球門和專門用于射門訓練的小球門。為方便訓練,教練員的辦公室就設在了露天看臺的下面。

    “讓最好的學生踢足球。”南街學校校長毛愛農一見面就出語不凡。他說,差生踢足球只能產生負面影響。中國足球為什么上不去?為什么出現賭球、黑哨和腐敗?除體制因素外,還因為管理者和球員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太低。人常說‘好鐵不打釘’,其實好鐵打出來的釘才更好。踢球與學習可以相互促進,通過足球運動,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踢足球使他們身體好了,熱愛生活了。”

    仿佛要證實毛校長的這番理論,被叫到會議室來的八(1)班學生趙琳真可謂品學兼優。這個漂亮姑娘正如教練所說的那樣“自信、陽光”。她身兼班級文藝委員、體育委員和政治課代表,是校女足中鋒。當問她踢什么位置時,她說“踢中間的”,引來一片笑聲。她說,夏天訓練時,繞著操場跑8圈,累得走不成路;到鄭州比賽時被人撞了1米多遠,但“哭哭就不哭了”。足球鍛煉身體和耐力,是“對意志的磨煉,對人生的磨煉”。

    問起普及足球面臨的最大困難,幾位校長不約而同地說:“資金不足”。雖然縣里給了作為足球訓練基地的小學每年6000元、中學1萬元的補助,但“根本不夠花”。“光給學生買保險就差不多用了一半,加上給運動員買服裝、給教練員的補貼、參加比賽的交通費和食宿費、場地和器材的維修添置費等,經常捉襟見肘,缺口部分只有自己想辦法。”一位校長說。

    教體局長

    “要玩咱就玩好”

    位于縣城新區的臨潁縣教育體育局辦公樓的大門前懸掛著“河南省足球后備人才選才基地”、“河南大學體育學院社會實踐基地”等銅牌,大廳左側是介紹校園足球的圖片櫥窗。

    5月10日下午,縣教體局局長陳保森向記者講起了臨潁的足球史:“過去,我們聽說陜西有個志丹縣搞校園足球。2008年前,足球在臨潁只是個別學校的體育項目,不成規模。現在我們從小學抓起,全縣15個鄉鎮加上縣直學校,有101所學校在干這個事兒,規模大是我們的特點。”

    2008年,因為有一定的基礎,漯河市體育局將臨潁校園體育項目確定為足球。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臨潁縣教體局把校長們請來開會,問大家“到底干不干,能不能干成”。搞足球經費投入大,一個吃飯財政的縣干得了嗎?能不能玩好還真是個事兒。但當決心下定之后,陳保森扔下一句話:“要玩咱就玩好!”

    2008年4月,縣政府下發了《關于促進足球運動發展的意見》,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主抓教育體育工作的副縣長為副組長,教體局、財政局、建設局等相關部門的一把手和各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足球運動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接下來,縣教體局又下發了《關于成立足球訓練基地學校的通知》,要求縣直所有學校都要建立足球訓練基地,每個鄉鎮至少有一所初中、兩到三所小學建立基地。經過申報,當年就確定了74所學校。

    基地學校確定后,縣教體局要求每校都要建立男女足球訓練隊,因場地等原因所限,小學可按5人制、7人制建隊,每隊不少于15人;初、高中按11人制建隊,每個隊不少于25名球員。

    為解決基地學校的實際困難,局里拿出八九萬塊錢給學校送足球、焊球門、掛球網,打了比賽記個賬,年終獎勵一下。后來縣政府專門設立了足球訓練基金,并在教育費附加、體彩公益金中劃出一定資金,用于校園足球,每年撥款130萬元。這樣,3年算下來接近400萬。到去年年底,學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又有30多所學校申報。現在全縣已有足球訓練基地學校101所,男女足球隊208支,參與足球運動的青少年達5000多人。

    “我們每年5月舉辦一次足球聯賽,全縣分6個區賽場進行預賽,最后選出優秀隊參加決賽;每年10月,以漯河市足球聯賽為契機組織全縣所有球隊先分區預賽,再選出優秀隊到市里比賽。加上每個賽區中學和各鄉鎮小學每個學期的內部循環賽、校際之間的友誼賽等,多項賽事提高了校園足球的技戰術水平,培養了一批足球后備人才。漯河市的比賽臨潁奪冠就不說了,僅代表漯河參加省里的全運會等比賽就拿了不少獎。目前臨潁已向省、市輸送足球苗子16名。”說起這些年的“戰績”,陳保森滔滔不絕。

    而說到上級部門對臨潁足球的支持,他的語氣里只有感動:“省體育局、省體校和省足協對臨潁足球先是吃驚,問‘真不真呀’,后來都很支持。省體校女足教練朱金梅(前國家女足主力前鋒)到臨潁看比賽高興得不行,指著場上球員說‘這個中,那個中’。我們到省里找到劉言和校長,吃飯時說想讓省體校給頒發個牌兒,劉校長高興地說:‘你要什么牌就給你做什么牌子!’”

    “前幾天有家青年報的記者問我,‘如果你不當局長了,臨潁的足球還會踢下去嗎?’”對類似公眾關心的“臨潁足球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這樣的疑問,陳保森有點不屑:“一個常委會,一紙文件,我可能明天就不干了。但臨潁足球不會垮,只會越來越好。”

    “足球縣長”

    “有比賽讓我開球”

    陳保森玩足球的決心不動搖,或許跟臨潁縣縣長王國干對足球的關心與支持有關。這個被人稱為“足球縣長”的一縣之長見面就對陳局說:“有比賽讓我開球啊!”

    5月21日上午,在相當隆重的授牌現場,王國干從中國足協副主席薛立手中接過“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試點縣”的牌匾時,激動地說:“我代表全縣75萬父老鄉親對領導表示感謝”,并不忘向“長期工作在體育戰線上的專兼職足球指導老師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1年1月11日,全國體育局長會議在北京召開,作為唯一一位縣級干部代表,王國干受邀與會。后因故未能出席,由副縣長黃耀春代表他作了題為《普及校園足球運動 夯實足球發展基礎》的發言。從發言的題目和內容看,臨潁對校園足球的認識與解讀并不像外界所傳那般高調,而是比較實際和樸素的。

    王國干說,對于足球,我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的乒乓球這么強,而足球那么差?其實答案很簡單,乒乓球普及得好,參與人數多,而參與足球訓練的人數太少。如果足球運動也像乒乓球那樣普及,肯定差不了。當初在確定重點發展哪個體育項目時,我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足球,正是中國足球的不景氣給了我們啟發。如果是全國開展很火的項目,我們根本就沒有突破的余地。

    臨潁縣對開展校園足球運動提出了四個目標:一是培養廣大青少年的興趣;二是增強學生的體質;三是通過各種比賽不斷發現并向上級體育學校輸送足球人才;四是常抓不懈,使足球運動在全縣范圍內逐步得到普及。

    在確立發展思路之初,臨潁縣也受到了不少質疑,“打造中國足球強縣”、“為拯救中國足球而奮斗”,一個小小的臨潁縣能行嗎?說實話,起初我們也曾動搖過,也曾猶豫過。我們也曾問自己“條件具備嗎”、“有教練員嗎”、“有場地嗎”、“經費跟得上嗎”、“有足球傳統嗎”……但是,經過一番調研和論證,我們最終認為,農村人口基數大,農村娃吃苦耐勞,農村足球更具潛力和希望,從校園入手、從娃娃抓起,在農村普及足球運動是完全有可能的。

    縣教體局分管體育工作的副局長賈富威表示,當初決定搞足球,并沒有想要把臨潁縣打造成什么“足球縣”,甚至也沒想培養出多少足球人才,只是希望減輕一點學生的課業負擔,豐富一下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讓他們在腦力勞動的同時也能健身。“當初不少農村學校是自己開著拖拉機來鏟平球場,學生們帶著草籽種上草的。3年時間,臨潁就實現了‘校校有球場、人人有球踢’的目標,沒有縣領導的支持臨潁足球發展不成這個樣子,現在想想也真不容易。”這位堪稱全縣足球“總教頭”的副局長感慨地說。

    中國足壇元老

    “全國要是有10個這樣的縣……”

    一石激起千層浪。

    中國足協原主席年維泗借在漯河參加第十九屆全國中老年足球賽之機來到臨潁。聽完介紹、看過球賽后,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感嘆道:“以前真沒見過這么大規模的校園足球運動,體教結合是好的經驗。全國要是再有10個這樣的縣,中國足球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校園足球,體教結合。這些似曾相識的口號在中國實施起來,又要經過何等艱難而漫長的道路。

    “足球不從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就一語點破了中國足球的關鍵。有人提出中國足球要實施“基因工程”,即將足球列入中小學體育課程;有人報料:已連續3屆亞少賽未能出線的國家少年隊,只能從全國的350個人里選才,聲稱中國足球的基礎已現“荒漠化”趨勢;有人呼吁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把足球和學校教育掛鉤,普及校園足球。有網友甚至斷言:把足球納入中考和高考是在中國足球最好的普及方式,只要普及了,以我國的人口基數,30年內必奪世界杯!

    其實,“體教結合,校園足球”曾被體育和教育部門多次提及并努力推進。從1994年原國家體委提出把足球列入中小學體育大綱、引進課堂,到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牽頭成立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全國小學和初中組的足球聯賽,再到“陽光體育,快樂足球”校園足球活動啟動儀式。拿出幾千萬元,打造幾十個足球城市;建設足球學校,培養專門人才。盡管下力不小也有點起色,但因思想認識、應試教育、升學障礙、資金短缺、師資不足等諸多原因,成效并不明顯。

    而地處河南中部的臨潁縣,卻在實踐中摸索并完善著校園足球。在課時安排上,中小學每周兩節的體育一節安排為傳統的體育課,一節為足球課,以便讓每個學生都能接觸到足球。在隊員選拔上,嚴把入口關,精挑那些喜愛足球、綜合素質好且有毅力的學生入隊。在升學上運用考試杠桿,對小升初的學生,有足球特長的可突破“就近入學”的規矩,選擇更好的學校。在中招考試中加試足球項目,在體育總分數40分中足球占10分。在高中舉辦足球特長班,通過體育單招將足球苗子送入大學。

    臨潁三高的體育教研組組長說:“過兩年臨潁足球如果能從小學到高中連起來就更好了。學生畢業了哪怕進不了專業隊,也能進健身房,當教練或帶企業足球隊。”在授牌儀式上,薛立說:“臨潁除了資金、裝備的配套外,我們還會在教練員培訓這方面給予臨潁更多的支持,還將在全國性活動,比如夏令營、冬令營中給予臨潁一些特批名額,讓這里的孩子們也能和全國各地其他的孩子相互交流、過過招,看看自己的水平究竟怎么樣。我們做校園足球不是‘唯成績論’、‘唯目標論’,而是希望將校園足球活動在基層做深、做實。”

    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在網上看到臨潁足球的消息后,40多歲的江西瑞昌國企職工老楊,竟從鄭州騎了兩天自行車趕300多里路到臨潁,只是“想看看真假”。

    “我女兒今年14歲,作業每天要做到晚上11點。除了學習就是上網看‘柯南’、玩游戲,沒有體育鍛煉的時間。學校的足球場總是空蕩蕩的,校長和老師都不讓學生踢球。臨潁的校園足球可以堅持下去嗎?能在全國推廣嗎?”在同車下鄉的途中,老楊問記者。

    ■記者快評

    生長在學校綠茵場上的希望

    第一眼看到臂纏繃帶的10歲男孩祖童,不禁心里一沉:看來保險還真得買,足球也是要付出“犧牲”的。

    聽教練說,有個正在輸液的女隊員一聽有比賽,就拔掉針頭請纓:“老師,讓我去吧!”

    小球員圣陽說:“有一回踢比賽,一個隊員踢著了我的臉,我沒哭,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

    76歲的老奶奶對楊灼說:“孫兒啊,提住勁兒踢吧,踢球身體好,看著活潑。”

    球場上的草高高低低,有的球場甚至根本沒有一根草;比賽的服裝五花八門,沒有球襪就光著腿拼搶。

    在臨潁鄉村學校采訪,每每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動:校園足球的意義或許早已經超越了足球,跨越了學校的圍墻。

    此前,曾有媒體褒揚臨潁是“足球共產主義示范縣”,也有人懷疑它不過是“行政命令下的一場足球秀”。說法并不重要,關鍵是足球運動在校園的普及給體育、給教育帶來了什么。

    當然,我無法回答老楊“臨潁足球能否堅持下去”的疑問,但我相信臨潁這幫人的踏實、耐力和韌性。

    當揮別臨潁大地,汽車飛駛上京港澳高速時,我只能在心里說:“校園足球,一路走好!”(陳強)【原標題:小縣臨潁 讓足球在校園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1年06月24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