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欖接受采訪時展現“綠色和平之旅”一筆雙鉤絕活。記者 鄂平玲攝
葉欖,一個中等個、戴眼鏡、皮膚黝黑的年輕人,17年行走16萬余公里,深入學校、社區作了2000多場次的綠色環保宣傳,發放30余萬份環保資料,還與人合作出版了15本環保書籍,先后榮獲豐田環保資助行動等獎項,他的理想是——
在北京見到葉欖時,他正在第二屆中韓青少年環境論壇上做環保志愿者。黑瘦身材的他,一直跟隨著主辦方忙碌于論壇的事務。在會議間隙,他抽空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游歷途中選擇環保路
“我出身在農村,不怕吃苦。初中畢業就進縣城接了父親的班,當上縣糧食局的職工。工作兩年后,感覺應該到外面闖闖。”葉欖說。
1993年,19歲的葉欖辭掉公職只身騎單車踏上“希望工程萬里行”的征程。 4年間,他走過了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廣西等16個省區市。漫長的旅途,讓他開闊了眼界也遇到許多沒有預料的情景,從而改變了人生道路。
“在四川映秀鎮,我挽起褲腿打著赤腳,幾十分鐘才走過近幾百米的泥石流溝渠;在湖南開源縣,滾滾濃煙四起,味道嗆鼻,遍地是小冶煉廠;過貴州黔東南某縣,一條公路的彎道下方竟堆積著一座垃圾山。”令葉欖最難忘的是1995年夜宿河南沈丘縣淮河支流沙潁河附近的小旅館,“飄來的臭氣熏得我一夜未眠,白天行走途中看到很多河流都是黑漆漆的。那里的人較窮,想不到保護環境,靠山挖山,濫伐亂砍,捕捉野生動物,結果越破壞環境越窮,形成惡性循環。”葉欖說到這些,面露憂慮與無奈。
痛心之時,強烈的責任感在他心中升起,鞭策著他義無反顧地投身于環保事業中。
1997年,葉欖開始實施自己的“綠色希望行”計劃。他騎著單車在全國各地考察環境、宣傳環保,走進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甚至部隊,講解環保知識,推廣環保理念。他還身體力行地在街上撿垃圾、在火車內勸阻不環保行為……為環境保護做出一點一滴的努力。
從改變家鄉的小河做起
葉欖出生在河南省潢川縣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小時候每天都要經過淮河支流的一條小河,清澈的河水捧起來就能喝。如今這條河流已變成渾濁不堪的水溝,河畔坐落著20余家大大小小的養殖場。葉欖見狀逐漸萌生了為家鄉環保做點事情的想法。
2006年葉欖在當地成立了河南省潢川縣環保志愿者協會,并擔任會長。他的行動得到了當地環保、教育等領域朋友的支持,協會由剛成立時的50多人,逐漸發展到幾百人。
他率領團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家鄉小河的污染。他們還印了一批宣傳環保和綠色養殖的小冊子,無償發給當地養殖戶。遺憾的是,當地人仍然我行我素。葉欖沒有灰心,他帶領團隊加大了宣講力度,還借助傳媒發布綠色養殖環保知識問答等,幫助養殖戶了解養殖與環保的關系,如何開展綠色養殖,既保護環境又獲得收益,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5月的一天,潢川縣隆古中學校園里熱鬧非凡,來自10余所學校的中小學校長和將近3000名中小學生聚集一道,參加環保志愿者協會組織的環保書籍贈書儀式。3000余本圖文并茂涉及綠色養殖的《綠色少年》等書,引起了孩子們的濃厚興趣,他們紛紛表示,回去后要將書中的內容講給大人們聽。
“很多學生的家長就是當地的養殖戶,我們希望通過孩子們向家長傳播綠色養殖的理念,起到小手拉大手的作用。”葉欖對此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