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月前的一個晚上,泌陽縣喜鳳賓館門前突然出現了一個特殊的“小客人”——一個剛出生的小男孩。喜鳳賓館是泌陽縣花園鄉曹莊村39歲的張喜鳳2009年開始對外承包的在泌陽縣不算出名的一家小賓館,因為“事出有因”,工作人員李先生立即把情況反饋給一墻之隔的喜鳳米行的經理張喜鳳。
賓館門前夜棄嬰,這里已不是一次。沒有多想,張喜鳳把嬰兒抱到醫院,所幸男嬰只是出生時腦缺氧,在花去8000余元治療費后,男嬰康復出院。
“孩子應該回到自己的家。”根椐孩子大致的出生時間,經過在泌陽縣各大醫院了解,當張喜鳳把一個健康孩子送到男嬰的父母手中時,男嬰的父母跪在了張喜鳳的面前。
“我們慚愧啊,您才應該是孩子的親生父母。”“這里還有一些孩子的藥,吃完就沒事了。”把藥留下后,臨走張喜鳳悄悄放下了500元錢。
李先生已不是第一次遇到這事。11月26日,李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雖然承包了,但因為張喜鳳的善名出去了,這里早成了孤兒收養所。”
仨養女改變了她的生活
把孩子的病治好,然后送到孩子父母的身邊,這是張喜鳳最順利的一次。因為收留3名棄嬰,她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從17歲進廠打工到與丈夫王和平艱苦的創業,經營米行和賓館,張喜鳳的生活應該是富足的。但在記者的采訪中,這些富足的生活似乎都與張喜鳳無關。結婚時的大床已被拆下擺成了“地鋪”。另一間房,則是一張鐵床,內側加了半米寬的木板。
“沒辦法,我睡哪里,孩子就睡哪里,孩子多,只能加個板子。”張喜鳳尷尬地解釋。
房間里入鼻的異味讓張喜鳳不得不介紹她的“二女兒”安夢,5年來,因為安夢大小便失禁需要她照料,她經常夜不能寐。
小安夢是張喜鳳5年前在醫院里撿的一名棄嬰,當時張喜鳳帶著剛滿月的女兒安妮到縣人民醫院看病。取藥時,門診大廳里圍在一起的一大群人引起了她的注意。
“是個遺棄的女嬰,好像有點殘疾。” 在眾人的評說中,張喜鳳走上前來。地上濕透的小毛毯里裹著一名女嬰,女嬰脊背上有個鵝蛋大的軟包,聽著女嬰奄奄一息的聲音,張喜鳳心如刀割。
“孩子生命垂危,得想法救活她!”強烈的母愛驅使她將懷中的女兒塞給一同來的嫂子,張喜鳳抱起女嬰直奔小兒科病房。
經診斷檢查,醫生告訴張喜鳳:“棄嬰得的是少見的脊椎裂,要盡快做手術,否則難以成活。即使做了手術,也會落下后遺癥,你要有個思想準備。”
張喜鳳給孩子起了個名字叫安夢。因為要到外地給小安夢看病,兩歲的兒子無人照顧,張喜鳳毅然把兒子送到托教中心。因為半個月才見到兒子一次,她永遠不能忘記的是兒子抱住她哭,“媽媽,我乖了、我乖了。”兒子以為,是自己犯錯,媽媽不要自己了。“兒子是媽的乖兒子,兒子是媽的乖兒子。”與兒子抱頭痛哭過后,張喜鳳還是要繼續踏上為小安夢治療的路途,鄭州、西安,打聽到哪里能治好小安夢的病,張喜鳳就到哪里……
據張喜鳳介紹,治療小安夢的病,她先后花去了60多萬元。
與安夢相比,三女兒安雅的出現讓她始料未及。2006年9月上旬的一個深夜,睡夢中的張喜鳳隱約聽到門外有嬰兒的哭聲。開門一看,門口處紅色毛毯里包裹著一個幾個月大的女嬰,毛毯內一張字條寫道:“知道你是好心人,盼望你能救活她,我們全家人給你磕頭了。”
張喜鳳抱著女嬰來到醫院。醫生看一眼棄嬰說:“這個孩子來我這里檢查過,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加哮喘。”
在醫院,醫生連下3次病危通知書,但在13天后,終于將孩子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因為找不到女嬰的家人,張喜鳳給女嬰起了個名字叫安雅,經過后期的治療,現在小安雅已是個健康的孩子。
采訪中,還有一個3歲多的小女孩子形影不離地跟在她身邊。張喜鳳介紹,小女孩叫安嫣,患有唇腭裂,是孩子的家人把她遺棄到自家門口的。經過幾次手術后,小安嫣的嘴巴和鼻子已基本修補完整。
在張喜鳳的眼里,這些孩子都如同親生,安夢、安雅年齡都與安妮相差不多,每次買衣服都是一樣的,安妮吃什么,大家都有份……
對于孩子,她不惜代價甚至舉債為她們看病,但對于自己,她卻是相當的吝嗇,屋內簡陋的家具、木板床、破舊的電視、已穿得變色的衣服,這一切與她這個“老板”的身份是那么格格不入。她有條件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一點,但為了孩子,她的生活被徹底改變。
“婆家舅”的親閨女
在打工的工廠與丈夫王和平從相識到相戀,張喜鳳認為最讓她感動的是丈夫王和平的二舅宋廣榮,當時,張喜鳳和王和平一塊到與泌陽毗鄰的南陽市唐河縣少拜寺韓莊村看望3個無兒無女的舅舅。因為舅舅家條件艱苦,當晚二舅宋廣榮跑遍村里借了兩雙新棉被。從此3位“婆家舅”便成了張喜鳳生活的一部分。
隔三差五,張喜鳳坐車幾十公里來到舅舅家,洗衣服、拆洗被子。3位老人一遇上頭疼發熱,張喜鳳就把他們接到家里住,為老人請醫、抓藥。
2010年春,二舅宋廣榮病重時,張喜鳳放下手頭的生意,一直守護在身邊。看到有這么好的外甥媳婦,鄰居們感嘆,3個老漢有了一個親閨女。
姐弟孤兒圓了大學夢
“你像一段美妙的旋律,滋潤著我們的日出日落。”這是正在北京民政干部管理學院就讀的廖海斌寫給張喜鳳信中的一句話。在張喜鳳的幫助下,這個家庭的命運被改變。
廖海斌家住泌陽縣付莊鄉李崗村,還有兩個姐姐廖海娜、廖海賀。早在10年前,他們的父母先后病故。姐弟仨是在鄉政府的資助下讀完小學。
姐姐上初中時,經親戚介紹,品學兼優的姐妹倆來到泌陽縣鐵路中學念書。同年,姐弟仨被縣孤兒院收養。
多次到縣孤兒院給棄嬰喂奶的張喜鳳得知廖海娜姐弟仨的不幸遭遇后就耐心開導,還經常給姐弟仨送穿的、用的、花的,視他們為親人,資助他們讀書。
逢年過節和雙休日,張喜鳳就把姐弟仨接回家中吃住,給他們添置新衣服,使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姐弟仨則親切地稱張喜鳳為“大姐”,也把張喜鳳家當做自己的家。
2006年,廖海娜、廖海賀均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本科分數線,分別被華中師范大學、西安聯合大學錄取。面對高昂的學費,姐妹倆只能選擇棄學外出打工。
了解此事后,張喜鳳借來1.1萬元現金及時送到姐妹倆手中。拿到錢后,姐妹倆的淚水奪眶而出。送走姐妹倆,張喜鳳又送廖海斌到縣二高上學。幾年來,張喜鳳資助這3名孤兒上學已花4萬多元。
在泌陽縣孤兒院,從小學到初中和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張喜鳳資助的孤兒學生,為此,張喜鳳又多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