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陽縣小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十字路口,“喜鳳米行”由兩間門面構成。37歲的農村婦女張喜鳳是店的主人。從早到晚,米行生意興隆,不少主顧還是“從可遠的地方專門跑到這里買米的。”張喜鳳說,“生意可忙,每天我基本上都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賣米這行當,張喜鳳干了21年。前10多年是小本生意,一輛自行車,一桿秤,后來,一個磅秤,租了門面房,日子辛苦,生意倒也“紅火”。而今,生意“大”到可以在東北包200多畝地,且自產的米進了附近縣市的超市,卻欠下了六七十萬元的債務。
是張喜鳳不會做生意?還是經營無方?
“看他幾個舅恁可憐,我就決定嫁給和平。”
17歲時的張喜鳳不怎么懂得愛情,偶然的一次機會,她和他一起去了他的舅家。
丈夫王和平有三個舅舅,除去大舅有個雙目失明的媳婦外,其他兩個都是光棍。當時,4個六七十歲的老人,住在破舊院子里的三間瓦房里。
張喜鳳的到來,讓舅舅們興奮異常。他們想表示表示,卻誰兜里也沒有錢,大舅去賒了個生豬蹄,燉燉,一家人圍著看她一個人吃;晚上,幾個舅舅滿村子跑著求人,才算給她借來一床新被子。“當時我都落淚了。我想,這四個老人,不管咋我都要好好養活一輩子。”張喜鳳說,“我這人就是見不得別人遭罪,看他幾個舅恁可憐,我就決定嫁給和平。”
因為看人家舅舅可憐,就決定嫁人,這事兒看似“荒唐”,但在張喜鳳婚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們接到家里和自己一起生活。直到今天,她依然贍養著他們。
善良,是張喜鳳骨子里的品質。2003年,她有了兒子。可在兒子幾個月大時,她卻帶著幾袋奶粉,把兒子送到了表姐家。不是因為生意忙碌,而是此前一天,縣孤兒院的人來她這里買米時,無意中說起院里一些棄嬰的可憐樣兒,讓張喜鳳怦然心動。
孤兒院離米行十多里地。張喜鳳不敢跟丈夫說,只是偷著打的到孤兒院給那些缺少母愛的孩子們哺乳。一個、兩個,“我就是想讓那些缺失母愛的孩子享受到母愛。”張喜鳳說,“有一天,有個孩子是噙著我的乳頭‘走’了的。摟著他,我哭得上氣兒不接下氣兒,可不管咋,我讓他享受到了人間母愛。”
這樣的記憶太過深刻,此后幾年,張喜鳳隔不了多久都會給孩子們送些食品、玩具、衣物。有一年端午節,張喜鳳因病在醫院輸水,但水只輸了一半兒,她就自己拔掉針頭,趕去為孩子們包粽子吃。前年,盡管孤兒院搬到了外省,來去一趟很不方便,但她還是不斷給那里的孩子們寄些東西過去。
“我要讓‘寶寶’都快樂”
四個穿著粉紅連衣裙的小女孩兒,調皮地在一張被加寬的雙人床上東躲西藏的,張喜鳳捉住這個梳梳頭,捉住那個穿上了襪子,而這個卻又把襪子脫了,那個又把頭上的皮筋拽開了。盡管張喜鳳不疾不徐,但還是把她折騰得手忙腳亂,滿頭大汗。
這四個被張喜鳳統稱為“寶寶”的女孩兒,三個5歲,一個3歲。其中的三個,是張喜鳳收養的棄嬰。
2006年3月,張喜鳳倆月大的女兒生病,她和表姐一起去醫院給孩子看病。在醫院門口,愛看熱鬧的人們圍成了一圈兒,圈里,隱隱有嬰兒微弱的哭聲傳來。好奇的張喜鳳和表姐擠了進去:一個臟破的襁褓里,露出兩條踢騰的小腿。張喜鳳把女兒往表姐懷里一塞,就往地上蹲,表姐忙一把拉住她,說:“你想干啥?”張喜鳳掙開表姐,蹲下身去打開濕漉漉的襁褓一看,女嬰脊背上長著個鵝蛋大的軟包,頓時,張喜鳳明白了些什么,不顧眾人唏噓和表姐的極力反對,抱著這個女嬰直奔醫院兒科。
診斷結果出來了:先天性脊椎裂。醫生說:就是到大醫院做手術,也極有可能落下后遺癥,導致下肢癱瘓。“多可憐的小生命啊,我咋能扔下不管?”當天下午,張喜鳳就抱著女嬰趕到鄭州,三個月后,醫生為她做了第一次手術……盡管手術基本成功,但張喜鳳仍提心吊膽的,因為醫生告訴她說:目前的醫療條件沒辦法根治這種病,也許哪一天她就會忽然大小便失禁,從而癱瘓。
抱著女嬰剛返回泌陽,另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一天深夜,睡夢中的張喜鳳突然被一陣嬰兒的啼哭聲驚醒,看看身邊的女兒和女嬰都正熟睡著,張喜鳳不由得一愣,仔細又聽,聲音依然。于是,她披衣下床打開門一看,臺階上有個包裹,打開來,竟然又是個女嬰,而且,還有張紙條:俺知道你是好人,救救她吧,俺全家人給你磕頭了!
先天性心臟病和哮喘,是醫生對這個女嬰的診斷。而且,伴著診斷,還有連續三次的病危通知書。“那些日子,米行基本上是第一天收的錢,第二天就得把大張兒全往醫院送。”張喜鳳說:“可人家能把孩子放在咱門口,就是相信咱,咱咋能不管?”
20多萬元“扔”進了醫院,米行的資金越來越緊張,丈夫也頗有微詞:“咱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事兒,再這樣下去,日子咋過啊?”張喜鳳說:“我也真怕,可就是弄不明白:畢竟都是親骨肉,咋說扔就扔了呢?”為此,張喜鳳決定在米行門外安個攝像頭,以防“萬一”。果然,兩個月后,又一個棄嬰出現在米行門前。
錄像記錄了全過程,而且在醫院,醫生一眼就認出了這個孩子:“不用再檢查了,前幾天我剛給他看過,他的病能治,但起碼也得幾十萬。”在當地派出所的協助下,棄嬰的父母很快查了出來,可張喜鳳并沒有急急地把他送回去,而是帶著他去鄭州、西安、太原等地的醫院治療后,這才送了回去。
2009年,這樣的一幕再次出現:一個唇裂的女嬰又出現在米行門口。丈夫氣得直跺腳:“這些人真不要良心了,竟狠心把病兒扔下來不管。”然后,他對張喜鳳說:“咱已經收養倆了,你撂下生意不管,我不說啥,你貸款給仨孩子看病我也不怪啥,這個孩子咱說啥也不能再管了。”可張喜鳳卻說:“這也是條生命呀,咋能不管呢?”
夫妻倆大吵了一架,但張喜鳳還是成了有4個“寶寶”的媽。為了照顧這些“寶寶”,她最多時請了3個保姆,還把兒子從6歲起就送到寄宿學校。“不圖別的,我就是想讓這些‘寶寶’都能快樂的成長。”張喜鳳說。
“有愛,才會有幸福”
當地人說,“喜鳳米行”是縣城里生意最好的一家。好多人還說,“張喜鳳發了。&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