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霞畫像

梅花獎獲得者汪荃珍飾演劉青霞
5月12日晚,由開封市委、市政府和省豫劇三團聯(lián)合打造的大型豫劇《劉青霞》第九場在東京藝術中心上演。
劉青霞是辛亥革命女志士,素有“南秋瑾,北青霞”之稱。根據(jù)其生平事跡改編而成的同名豫劇《劉青霞》以辛亥革命為背景,以劉青霞的革命經(jīng)歷與家庭生活兩條線索交叉鋪敘構思故事情節(jié),塑造了一個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的巾幗英雄形象。
據(jù)介紹,作為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確定的重點劇目,《劉青霞》會聚了國內(nèi)一流的主創(chuàng)人員。該劇由著名編劇張芳歷時兩年先后15次修改成稿,由連續(xù)6次榮獲國家級大獎的總導演謝平安執(zhí)導,由省豫劇三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汪荃珍領銜主演。該劇成功塑造了以劉青霞為代表的河南人的革命形象,讓更多人知道了劉青霞的事跡,進而更好地宣傳了河南、宣傳了開封,對提高開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及促進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將發(fā)揮積極作用。
昨日上午,在開封一并召開了“汪荃珍表演藝術研討會”,省內(nèi)外知名專家出席,對汪荃珍的藝術表演進行了研討,將進一步把該劇打造成精品。
劉青霞其人:
劉青霞,這位“銜著金鑰匙”出生的女子,沒有甘于在深宅大院中享受富貴,而是以非凡的膽識和勇氣,捐巨資支持革命、興辦教育,后來更是捐出全部家產(chǎn),時人拿她與革命志士秋瑾相比,稱“南秋瑾,北青霞”。
出身富貴,其夫為“河南首富”
在如今開封的劉家胡同,有座修繕一新的劉青霞故居紀念館,是去年11月16日剛剛修好開放的,此處曾是劉青霞長期居住過的地方。而在此前,早已破落的四合院掩埋在舊胡同里,長年被單位和居民使用,柱礎槽朽,極少有人知道正如它的主人劉青霞。
劉青霞,原名馬青霞,安陽人,1877年生,清末兩廣總督馬丕瑤之女,嫁到開封尉氏劉家,出嫁后隨夫家姓劉。劉家號稱“河南首富”,家族商號“七十二茂、八十二盛”遍布多個省份,當時有一句話概括了劉家的富有:“從北京到南京,不吃別家飯、不喝別家水、不住別家店”,僅田產(chǎn)就有20多萬畝,在尉氏當?shù)馗?ldquo;劉半縣”之稱。
曾被欽封“一品夫人”
雖然富有,但劉家子弟大多不學無術、坐吃山空,從小吸鴉片煙。結婚7年后,劉青霞丈夫劉耀德因酷愛吸大煙,最終生了瘩背瘡而死。那年,劉青霞剛滿25歲。
因父兄思想開明,創(chuàng)辦實業(yè),受其影響劉青霞也很有管理才能。丈夫去世后,她接手留下的商鋪,讓自己家的財產(chǎn)不斷增長。但因沒有子嗣,劉氏族人想爭奪她的財產(chǎn)。她曾用私產(chǎn)18萬多兩白銀填補公賬虧空,但家族中人仍不罷休,財產(chǎn)紛爭持續(xù)多年。
與劉家人貪財好利不同,劉青霞樂善好施,并賑濟災民,光緒帝為此欽封她為“一品夫人”。
捐巨資支持革命、興辦學校
1907年,劉青霞跟著二哥馬吉樟游歷日本。在日本,她加入了同盟會,開始接受民主自由等進步思想。在那里,她慷慨解囊資助同盟會從事反清活動。
這之后,她的公益活動便與革命、辦學聯(lián)系了起來:回國后創(chuàng)辦中州女子學堂附小和華英女子學校,并捐巨款資助河南和北京的許多學校。開辦“孤貧院”和“平民工廠”,資助創(chuàng)辦進步刊物《河南》;捐給《中國新女界》雜志6600多兩白銀;資助同盟會地下聯(lián)絡點“大河書社”。辛亥革命河南起義時,她又捐出巨額資金。
捐出億萬家產(chǎn),生前用的被子都有補丁
早在1913年,她兩次面見孫中山,表示要拿個人全部財產(chǎn)報效國家。孫中山曾親筆為她題寫“天下為公”和“巾幗英雄”,時人稱“南秋瑾,北青霞”。1922年馮玉祥主政河南,她捐出全部家產(chǎn)約280萬兩白銀,并叮囑馮玉祥拿出一大部分興辦教育。當時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于今天的300~400元,這筆錢現(xiàn)在約折合人民幣10億元。后來,馮玉祥將這筆錢大部分用在開封市政建設和河南教育事業(yè)上。
1923年,47歲的劉青霞去世于安陽娘家。劉青霞的侄女馬恒太曾撰文追憶劉青霞去世前情形:她生活儉省,帶回娘家的大紅緞被子和夏天穿的綢衫都有補丁。(記者李肖肖文/圖)【原標題:南秋瑾北青霞 大型豫劇《劉青霞》在開封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