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一、施一公浙大談“學問” 沒有愿景的行動是噩夢
4月7日,由實業家查濟民先生創立的“求是科技基金會”2013年年會在浙大舉行,前來參加年會的求是科技基金會顧問何大一和施一公先生應邀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節的開幕式上與300余位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近距離交流,與大學生們談自己的求學經歷,談對待學問的態度。
施一公說:“在你還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的時候,也不要荒廢學業”
我國“千人計劃”首批國家特聘專家施一公是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現在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的主要研究的課題是:細胞凋亡和癌癥發生的分子機理。他的研究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施一公說,他是經過了10年的茫然,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施一公說他與浙大還有點“沾親帶故”,那是因為他的爺爺曾在1934年到1938年期間就讀浙江大學農學院,而杭州也是他父親的出生地。“所以,到杭州來很親切的,盡管我自己從來沒有在杭州長過一天。”
施一公童年的記憶中非常深刻的印象是文-革中隨父母下放到河南中部,駐馬店地區的一個小村莊里。“我們當時從鄭州坐卡車搬家到駐馬店,兩百公里的路走了十幾個小時,晚上10:30到郭莊,只有牲口味很重的牛棚可以住”,之后,一家人在牛棚里整整住了四年。
但即使在那樣清貧的生活條件下,施一公打小的學習成績依然都是很好。“但我沒有什么興趣愛好,對所有的學科都沒有太多興趣,只知道知識學了之后是自己的,先留著,或許以后有用。”后來,施一公回到省城上了高中,也因為參加了數學聯賽得到了當時河南省的第一名,被保送進了清華大學,但“就是因為沒興趣愛好,所以第一次在選擇專業上犯了難”。
施一公的父親學的是機械工程專業,他希望兒子也學工程。“但我母親不同意”,施一公說,當時我是聽了我們老師的一句話,他講:我聽說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和人工智能的時代。“就因為這一句話,我是陰差陽錯地選了一個自己高中學的最差的生物專業。”
“平心而論,大學期間,我沒有學太多的生物,生物課我也聽不太懂,而是去學了些數學雙子論,其實不是為了學而學,就是覺得要做點準備,為什么做準備我也搞不清楚。大學的生活就在沒有目標的情況下迷迷茫茫的過了四年,”施一公說,直到父親的去世才讓我有了自己要干什么的欲望。“因為父親當時生的病不難醫治,就是因為我們國家的醫療水平不夠,不了解國際先進的醫學知識造成的”。
所以,施一公出國了,成為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生。“等真正進入了生命科學領域后,我才相信真的有所謂的‘興趣’一說。”施一公說,現在我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當有新發現時,我的感覺比中了500萬彩票后要興奮的多。“不過,如果我以前因為沒有興趣愛好,而荒廢學業的話,我想,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找到自己的興趣了”。所以,在你還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的時候,也不要荒廢學業。他這樣告誡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