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后,鄭州日產開始盈利。
轉折
很多年后,當人們談起鄭州日產,總是會將2003年3月帕拉丁的上市作為其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點之一。
這款源自日產汽車美國獨資工廠生產的艾斯特(Xterra)的產品,的確開啟了一個中國汽車細分市場的時代。“這是一款真正的SUV”,時至今日,提起帕拉丁,鄭州日產人的自豪感和興奮感仍溢于言表。
SUV全稱Sport Utility Vehicle,中文意思是運動型多用途汽車。郭振甫從帕拉丁身上感悟到一種顛覆傳統汽車駕乘感受的新力量。“這種汽車帶來的自由感和越野感,有沒有可能變成一種趨勢?”他像在問自己,又像在問別人。
當這種想法從腦海里蹦出來時,中國SUV市場要等到4年后才被真正激活。但對自己的直覺和判斷深信不疑的郭振甫就像個孤獨的開拓者,從一開始就傾注全力對帕拉丁匠心打造,并連續3年組隊出征享有“地獄和天堂”之稱的達喀爾拉力賽。
效果顯著。帕拉丁上市當年便賣出1萬多輛,占據國內同檔次產品市場份額40%以上。而達喀爾拉力賽又使其美譽度更上層樓,帕拉丁成為SUV的具體符號和象征。
如果此時鄭州日產乘勝追擊,繼續開發SUV系列產品,組成高中低三個檔次,價格跨度從十幾萬元到五六十萬元的SUV產品矩陣的話《汽車商業評論》認為,它不但能進一步穩固帕拉丁的行業地位,還有可能獲得中國SUV第一品牌之殊榮。畢竟,對鄭州日產來說,產能不是問題彼時其規模已達6萬輛,而實際產量卻徘徊在2萬輛左右。
遺憾的是它沒有。直到2007年,隨著懸掛東風雙飛燕LOGO的國產SUV奧丁的推出,鄭州日產才彌補了這一缺憾,只是最好的時光已經錯過。
郭振甫并不愿意承認帕拉丁做了SUV市場的先烈。“我不這么認為,直到今天,許多人依然會首選帕拉丁。”沉吟片刻,他換了種稍微輕松的語氣說,“如果有系列產品,現在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
當然沒有如果。摸著石頭過河的市場開拓者注定要比后來者承擔更多風險,付出更大代價,深諳此道的郭振甫豈有不明白之理?但隨著2004年10月東風股份重組鄭州日產,DFAC、NML、鄭州輕汽三方股權變更為51%、30%、19%,這家公司已經不能完全按照他設計的軌道前進。
他很清楚自己會失去些什么。事實是,鄭州日產的員工們很快就發現了他身上的某些變化:他依然處理化解各方矛盾,但不再像以前那樣鋒芒畢露;他依然在決定企業發展命運的方向問題上據理力爭,但更審時度勢;他依然與股東們談判爭執,但更懂得用技巧達到目標。
但在輿論界,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相反,這些改變卻為部分批評家留下口舌。在經過較長時間的沉默后,鄭州日產似乎正在變成一個誰都知道,但誰都說不清楚在做什么的企業。以至于在為數不多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媒體拚命地向郭振甫追問:“鄭州日產為何失聲?”
是的。危機并沒有真正走遠。這年冬天,上任3年的郭振甫再次感到徹骨寒冷。
事情源于一位名叫馮興亞的年輕高管的離職。馮16歲考取西安交大工業管理工程專業,比郭早一年加盟鄭州輕汽。1998年,年僅26歲的他被提為鄭州日產銷售副總經理。但在營銷戰線上浸淫6年,為鄭州日產打下一片江山后,他轉投廣汽豐田。
沒有人知道痛失營銷大將的郭振甫如何挺過那段艱難日子。他曾在一次私下交流中重提此事。“感謝他為鄭州日產做的工作……我尊重他的選擇。”話雖如此,但鄭州日產面臨的困境卻越來越深地觸痛著他的神經。
鄭州日產最終迎來了大股東東風有限。很多人沒有看到這枚硬幣的另一面,新股權關系為鄭州日產搭建了一個通向未來的新平臺。通過重組,郭振甫得到了足以改變企業命運的兩樣東西:資金和品牌。對于前者,重組前,鄭州日產的資產負債率一度高達90%,此背景下,資金輸入顯然成為鄭州日產的頭等要事否則“你都無法生存,還如何奢談發展”?
而品牌你還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時日,才能讀懂郭振甫的良苦用心。
雙品牌
遠離媒體和鎂光燈的郭振甫在做什么?他正著手謀劃鄭州日產的下一步。
2004年,鄭州日產D22已占據高端皮卡市場的半壁江山,另一款拳頭產品帕拉丁也發展得如火如荼,但郭振甫依然憂心忡忡。“產品定位高端,發展空間勢必受限。說白了,鄭州日產仍然是一家小規模汽車公司。”他看得很清楚,“中國汽車消費需求層次多樣化,我們為什么只固守高端,而不整合資源向下發展,擴大市場銷量?”
換言之,日產品牌無法覆蓋的市場,為什么不用本土品牌攻打?
想到此,他頓覺豁然開朗,一個以日產汽車技術反哺本土品牌的發展構想框架幾經醞釀,呼之欲出。
但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最大的阻力來自日產汽車。起初,當郭振甫向日方代表提出雙品牌戰略意向時,他看到的是一大片懷疑的眼神。尤其是聽到鄭州日產將采用“在日產車型平臺上二次開發”模式時,他們更是表示難以接受。
他們擔心的是,一旦將成熟平臺技術拱手讓出,會不會在自家門口培養出一個競爭對手?而《汽車商業評論》分析認為,這其中可能還包含“技術不流外人田”之算計和情結。
但郭振甫知道日方代表想要什么。在隨后與日方代表展開的拉鋸式談判中,他以理服人:雙品牌戰略實施后,日產品牌仍走高端,本土品牌走中低端,雙品牌不但能形成合力,擴大銷量,還可降低運營成本,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或許還應該加上靈活的產品策略。打個比方,由于使用環境不同,日產品牌的某些技術并不適合中國消費需求,這種情況怎么辦?“日產汽車擁有嚴格的管理體系,不允許做任何改動。但這些想法卻可以在本土品牌上實現。”
郭最終贏得了日方代表的信任。從最初的抵觸,到略有松動,再到點頭同意,郭花了3個月時間。
雙品牌戰略的意向有了,怎么選本土品牌也是大有學問。考慮到新東家的感受,鄭州輕汽品牌肯定不能用更何況,盡入東風有限旗下的鄭州日產已經跟鄭州輕汽沒有任何關系了。但如果新創一個本土品牌,姑且不論品牌培育的漫長過程,消費者接受起來也需時日,鄭州日產等待不起。
郭的聰明之處在于,他說服東風有限將東風品牌作為雙品牌戰略中的本土品牌。顯然,這是一個令三方都很滿意的結果。
借助日產技術平臺,鄭州日產花錢不多,便迅速地推出東風品牌產品。2005年,基于日產皮卡術平臺重新設計開發的東風品牌銳騏上市,從而結束了鄭州日產依靠日產品牌單打獨斗的局面。2007年,鄭州日產推出東風品牌的御軒MPV和奧丁SUV,當年銷量躍升至4萬輛。截至目前,鄭州日產已形成日產和東風兩個品牌8款車型的產品矩陣。
這就是郭振甫精心構筑的雙品牌平臺。對于中國汽車工業而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