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看到《憂危竑議》后,大怒,知道這是朝臣借機向鄭貴妃發難,但又不好大張旗鼓追查,將戴士衡等人逮捕,嚴刑拷問后,謫戍廣東,呂坤因已患病致仕,置之不問。
著述廣博,涉及音樂、醫學等領域
讓“指陳時政、剛介峭直”的呂坤想不到的是,朝廷內部的黨爭已經到了白熱化地步,為了“爭國本”,皇帝與大臣互相斗爭,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所謂“妖書案”,只不過是皇帝與朝臣“爭國本”過程中互相角逐發力罷了。不幸的是,呂坤莫名其妙地被卷入其中,自己辛辛苦苦寫就的婦女道德讀物,成了政治斗爭的工具,實在讓人寒心。
從1597年致仕,到1618年卒于故里,呂坤在寧陵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后21年。
從朝廷高官到鄉間野老,盡管因不白之冤致仕,呂坤拿得起,放得下。據《萬歷邸鈔》評價,這21年里,呂坤“居鄉能守淡泊,甘士民之所不能甘。友愛家庭,親睦鄉里,年華雖暮,人品極高”。而《寧陵縣志》更是稱贊他“家居二十年,自奉儉約,門無長衣,不置生人產,不改造門第,潛力負笈來學,咸稱沙隨夫子”。
呂坤“杜門謝客”,只和孫立亭、孫月峰、顧憲成等好友書信往來,“潛心學術”,呂坤的學術著作,大多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呂坤的學術著作,除了《呻吟語》、《僚友約》等理學經典著作外,還有一些很“怪異”的作品,恰好反映了這位儒學大師廣博的知識。
比如《交泰韻》,這是一本音韻學經典著作。呂坤在自序中說,小時候看書,“認字不認字,啃住半邊字”,時間一長,經常讀錯別字——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于是呂坤在晚年將自己大半生對于音韻的認識、體會整理成書,以傳后世。這本書是研究明代官話以及“中原雅音”的重要文獻資料。
文人懂音韻,這不奇怪,但呂坤七十歲那年還編撰了一部醫學著作《疹科》。這是一部針對疹病的專科醫學著作。呂坤在序言中說:“諸家所載,痘疹不分,及考其方,則痘詳而疹略,甚者言痘而不言疹。此無他,昔也痘重而疹輕,今也疹之慘毒,與痘并酷,則疹治不得不詳。”在書中,呂坤搜集整理了諸多治療疹毒的民間妙方,雖然這部著作在醫學界算不上大名鼎鼎,但從中也可窺見呂坤治學之寬、興趣之廣及重實用的學術特點。
此外,呂坤還著有反映音樂和美學思想的《家樂解》、反映倫理學著作《四禮疑》等,這些都被匯編進呂坤刊印的文集《去偽齋文集》中,但由于諸多原因,呂坤的很多論著已經散佚,讓后世研究者甚為遺憾。《明史》中評價說,呂坤“居家之日,與后進講習,所著述多出新意”。
“多出新意”,正是呂坤著述的特點。 □記者 朱金中 通訊員 馬學慶 文圖【原標題:“魂兮歸來呂坤墓”系列之二 一本婦女讀物引發的“妖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