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奎:關于“十二五”時期的發展(4)
2013/11/14 17:10: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是繼續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這并不意味著外需不再重要,不要繼續擴大出口。開拓市場對任何市場經濟體都是生命攸關的大事,內需和外需都是開拓市場的問題。據工信部統計,世界500多種工業產品中,有220多種中國產量第一,國內制造業一部分產能要依賴國際市場消化吸納。穩定和擴大外需也有利于擴大內需,例如擴大就業和增加收入。我國對歐、美、日本直接出口占出口總額將近50%,加上間接出口比例更高,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容易使貿易摩擦增多,外部風險加大,所以既要鞏固原有市場,也要開拓新的市場。正在推進工業化的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巴西和不少亞洲、拉美國家,也在積極擴大出口,發達國家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鼓勵傳統產業回歸,推進“再工業化”,而國際市場增加容量有限,競爭非常激烈,保住原有市場和開拓新的市場都不容易。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不是短期的問題。而且經貿摩擦和市場準入、知識產權等問題相互交織,從產品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使形勢更加復雜。我國有些產品已經占世界市場比較大的份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我們要高舉反對保護主義的旗幟,促進全球貿易公平公正和穩定發展。在擴大出口的同時,也要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滿足國內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二是資源安全保障。現在石油、鐵礦石、銅、鋁等主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都高于50%。有些傳統的出口產品,例如煤炭,已經成為凈進口。即使努力開發國內資源,例如發展水電、風能和太陽能,也很難趕上需求增長的速度。必須實行更加積極進取的開放戰略,從國際市場獲得資源保障。問題是,許多重要資源的國際市場被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壟斷,我國作為后來者會遇到嚴重障礙和激烈競爭。我國進入國際經濟貿易體系,接受的是以經濟發達國家為主導的既定游戲規則,并不是初創時期的規則制定者,爭取包括進出口商品定價權在內的話語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現在,國際上有些人對中國進口資源存在誤解,甚至有惡意攻擊。事實上,全世界都看得見,中國從國際市場獲得資源,是按照當今國際經濟貿易的通行規則,以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為根本宗旨,不干涉別國內政,所以受到貿易對象國的歡迎。中國進出口的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是擴大對外投資。我國長期資本短缺,對外投資很少,境外直接投資是近些年逐漸增多的。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2457億美元(吸收外資9931億元),對外投資存量只占全世界存量的1.3%,遠不能和發達國家比。現在我國有2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貿易順差的趨勢短期不會扭轉,已經由資本短缺變為資本相對充裕,需要在繼續吸收外資的同時,積極發展對外投資,進行資本輸出。2009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全球排名由2005年的世界第十八位上升為第五位,發展勢頭不錯,但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常說世界500強有多少在中國落戶,而我國企業持有的跨國公司的股份乃至在整個發達國家非金融類的直接投資數量都很少。擴大對外直接投資是擴大資源供應的重要渠道,也是開拓發展空間。對外投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包括發展我國自己的大型跨國公司,以及鼓勵國內技術成熟、競爭力強的企業,有序向外轉移產能,替代部分傳統產品的出口。當然都要謹慎行事,因為并不是只要有錢就能夠對外投資獲利,還需要在市場預測以及管理和技術方面解決許多問題,注意防范投資風險。
四是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關于全球經濟治理的討論很多,少數發達國家壟斷國際經濟金融事務的現行治理機制受到激烈批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7國集團應對危機無力,代表性不強,不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要求改革的呼聲很高。已經看到的初步成果是:在危機中產生的20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對話的重要平臺;發展中國家提高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地位,中國份額從3.72%提高到6.39%,并且和印度、巴西、俄羅斯、意大利一起進入執行董事會;中國在世界銀行的份額也會有所增加;人民幣國際化在金融危機中起步,跨境貿易用人民幣結算試點成功,在周邊國家和地區使用和流通范圍擴大。有報道說,目前用人民幣簽訂合同占我國貿易量的10%,未來5年可能達到30%。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變革,中國從經濟大國發展成為經濟強國,都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美國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西方在世界事務中的主導地位,短期內都不會改變,但美國的霸權地位在削弱,世界的西方色彩開始變淡,在走向多極化和多元化,變革是大勢所趨。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變革,推動變革朝著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把我國不斷上升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轉化為制度化的權力或者說話語權。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國現在具有發展中國家、新興大國和社會主義國家多重屬性,在經濟上還具有發達經濟體的某些特征,和不同的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不同領域具有共同利益,也在不同領域存在矛盾和競爭。要積極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爭取“左右逢源”,避免“左右為難”和“腹背受敵”。我們主張和諧世界和互利共贏,但在世界歷史上,不論世界政治還是經濟,舊的均勢的破壞和新的均勢的建立,都是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都不會是很平靜的,而是充滿矛盾和斗爭的,我們需要堅持不懈地做多方面的努力。
我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時期,國土開發的延伸,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升級,社會事業的發展,生態環境的保護,都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在“十二五”時期經濟完全有可能再上一個新臺階。根據預測,未來5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左右,新興國家5%左右,發達國家1.5%左右,中國可能在8%左右。2010年中國GDP5.5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1/3左右;按不變價格計算,2015年中國可能超過8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1/2左右,就是說,再經過五年的努力,中國經濟總量和美國的差距會繼續縮小,和日、德、英、法等發達國家相比會進一步領先;人均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會進一步縮小,但仍然有很大差距。這意味著,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將進一步增強,國際經濟地位將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將進一步改善。對“十二五”的前景可以持樂觀預期。
中國經濟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長30年,世界上沒有先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永遠保持這樣的高速增長。按照一般規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服務業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比重大幅度提高,人口老齡化到來,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峰過去而漸趨完成,加上市場需求、資源供給和環境承載能力等多種因素制約,增長速度會逐漸慢下來。世界經濟增速下降也會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但是,只要發展質量提高,經濟會逐步走向成熟和現代化,人民生活也會更加富裕。今后10年可能是由高速增長逐步進入速度不像過去一些年那么高但比較平穩增長的過渡期,必須在轉變發展方式方面做更大的努力。【原標題:王夢奎:關于“十二五”時期的發展】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網 201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