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100多年來,中國知識界和文化界所進行的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的過程,我們必須 追問:為什么這項事業在100年余間基本上歸于失敗?為什么近30年來,中國又不得不 幾乎是從頭開始這項曾經進行過的事業?當然,可以找出客觀的原因,其中民族救亡和社會 革命迫使人們中斷創建新文化的事業,而投身于民族主義、集體主義的政治大潮,是主要的 客觀原因。但是有沒有來自知識分子本身的主觀原因?當然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對立雙方都秉持一種非此即彼、非中即西的的思維邏輯。
國粹主義(極端)和中體西用派(溫和)的思維邏輯是:
(1)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并無大錯,只需在具體運用上適應當今世界的競爭格局就可以了;反 之,西方文化雖然目前在世界上處于強勢,但這并不證明它就是正確的,相反,它的基本方 面是錯誤的;我們當然可以也應該吸收西方文化某些優越方面,但這僅限于“未”、“用” 方面,“本”、“體”方面是不需變更的,相反,隨著西方可以預見的衰落和中國可以預 見的復興,中國文化將再度顯示出其優越性,甚至成為主導全世界的,可以拯救人類危機的 文化救星。
(2)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道釋三家相互吸收、相互補充、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文化系統, 其他一切異質的文化因素都可以被吸收和消融在這個系統之中。
這兩點都是不能成立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競爭中敗下陣來,并非偶然,而是在其 本體上有重大的毛;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進行結構上和格局上的根本轉換,使之能夠吸納西 方文化之優點,使之能夠解決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至于把中國傳統 文 化歸結為儒道釋三家,而對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的異質文化如民間文化、亞文化、潛文化,尤其是被儒道釋三種整體主義文化所壓抑的個體主義、個性主義和個人主義文化視而不見,同樣是片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并非整體主義的一統天下,有許多異質的 、否定性的因素一直在發育成長,正是這些因素是傳統文化之轉化為現代文化的內在動力和 內在根據。如果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存在這種異質的、否定性的因素,那么,它向現代文化的 轉化就是不可能的。
與國粹主義和中體西用派相反,全盤西化論(極端)和西體中用派(溫和)的思維邏輯是: (1)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上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強,而其中經濟(物質文明)落后可以追溯 到政治(制度文明)落后,政治落后可以追溯到文化(精神文明)落后。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在 “末”、“用”上已經落后,而且在“本”、“體”上已經陳腐不堪了。
(2)既然中國傳統文化在整體上已經陳腐落后了,已經一無是處了,也就是說,它內部沒 有異質的、新質的因素,沒有可資開掘和發展的積極因素,因此中國文化應全盤打倒,而全 盤接受西方文化,或者只是在如何把西方文化之體移轉到中國的操作層面上,保留中國 傳統文化的某些方面。
這當然也是不能成立的。西方文化不是沒有毛病,中國文化也不是沒有優點。這是常識,但 這還 不是問題的關鍵。更重要的是,假定必須全盤引進西方文化,但如果中國文化中沒有可以與 西 方文化發生化合作用的基因,西方文化又如何能夠在中國人身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呢?中 國 人能以一塊“心靈的白板”去接受西方文化嗎?因此,即算僅僅為了全盤接受西方文化,中 國人 的文化和精神中也應該有某種內在的基體。那么,使中國人能夠吸收西方文化的基體、基因 是什么呢?正是中國文化中異質的、新質的、否定性的因素,正是一直被儒道釋這三種整體主義 文化所壓制的個體主義文化。
相比上述兩種思維邏輯而言,美籍華人學者傅偉勛先生提出的“中西互為體用論”是更為正 確的。此論正確地看出,體必有其用,用必有其體,不能人為地將中體與西用或西體與中用 嫁接在一起,真正能夠完成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是,體與體的碰撞和交融以 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用與用的相互作用,中西相互為體相互為用。那么,從邏輯上推斷,體與 體 要碰 撞和交融,其必要前提是兩體之間既有不同性,又有共同 性,既有對立性,又有統 一性;如果是兩個完全相同的體,就沒有必要發生碰撞,如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就沒有 可能發生交融,正因為既有不同又有相同,才有必要發生碰撞并且能夠發生交融。
那么,使得中西文化必須發生碰撞的是什么呢?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是 一種整體主義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尤其是近現代西方文化)則是一種個體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文化。 只有通過碰撞,才能破壞雙方長期以來形成的慣性、惰性,才能感受到 對方的強勢和優勢以及自己的劣勢和弱勢,并進而產生學習對方的強烈愿望。那么,使得中西文化能夠發生交融的是什么?那就是西方文化中也有整體主義文化因素,只不過不占主導地位而已,而中國傳統文化 中 也有個體主義因素,只不過不占主導地位而已。正是因為中西文化之間具有這種共同點和 內在的、由此達彼的通道,中國文化才能內在地而不是外在地接受西方文化中比較強而中國 文化中比較弱的因素,而中國人亦通過接受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而激活其本來已有的個體 主義文化因素,使之蓬勃發展起來,使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后終于改變其數千年來的 劣勢地位而獲得主導地位。這樣一來,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化,就不是中 國文化變成西方文化,而是中國文化自身格局的一次內在的轉換,即整體主義壓倒個體主義 的格局轉變為個體主義上升到主導地位的格局。這是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自我生成。這 樣一種創造性的轉化(傅偉勛用語)正好就是一種轉化性的創造(李澤厚用語),這樣一種中國 文 化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化,正好就是中國文化由舊態向新態的自我轉變,而絕不是全盤丟掉 傳統,全盤接受外來文化。
由上述文化轉型和文化發展戰略可知,開掘、整理我國傳統文化中個體主義的文化資源,是 一件多么迫切和絕對必須的事情。必須向中國人證明,自由、平等、人權、個性思想,絕不是西方人的專利品和壟斷物,在中國偉大的古人如郭象那里,這些思想是非常豐富的(自性 、獨化、自得、逍遙),可以說,現代人最珍視也最經常使用的一些概念,郭象已經幾乎是原汁原味地提供出來了,比如,自我(self)、自覺(self-awareness)、自主(self-direct) 、自足(self-sufficiency)、自治(self-rule)、自尊(self-respect)、自信(self-cofidence)、自立(self-supporting)、獨立(self-contain)等等,而所謂現代性,正好是以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