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走進河南 >> 印象河南 >> 瀏覽文章

尋跡中原古競技之蹴鞠(六)40多個品牌球,宋人不怕挑花眼

2014/6/20 14:48:56 點擊數: 【字體:

尋跡中原古競技之蹴鞠(六)40多個品牌球,宋人不怕挑花眼

河南博物院所藏宋代蹴鞠圖瓷枕,從中可以看出,宋代足球的模樣和現代足球已很接近。

尋跡中原古競技之蹴鞠(六)40多個品牌球,宋人不怕挑花眼

元代錢選臨摹版《宋太祖蹴鞠圖》,現藏上海博物館。資料圖片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行記者游曉鵬文圖

 

“宋代的足球看著跟今天真沒區別啊!”

5月下旬的一個周末,在河南博物院展廳,一個八角形的宋代白釉黑彩蹴鞠圖瓷枕引起了一群游客的興趣。

這個瓷枕著實可愛,枕壁畫著纏枝花卉,枕面有一本雜志大小,畫有一幅童子蹴鞠圖:童子梳著雙丫辮,穿著窄袖花衣、肥腿長褲,腰里系著緞帶,上身前躬,右腳抬起,正全神貫注地將球踢起。細看所蹴之球,上有規則的六邊形,跟今天的足球確實很像。

對這件藏品進行過專題研究的河南博物院宋華女士說,瓷枕是從省內征集而來,高10.5厘米,寬19.5厘米,長29.5厘米,是磁州窯系的精品;瓷枕底部刻著“張家造”三個字,反映了工匠們對生活情境的真實捕捉和很好的藝術再現技能,其與河北1954年出土的金代蹴鞠圖瓷枕幾乎一模一樣,應該是大量燒造的暢銷品,也印證了宋代蹴鞠活動相當普及。

的確,宋代市民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蹴鞠的規則和技巧已臻成熟,上至皇室、臣僚,下至黎民百姓、垂髫小童都喜愛蹴鞠,足球運動中心也從唐代的長安、洛陽移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過百萬的開封,南宋時移到杭州,足球史上最重要的幾部古書,比如《蹴鞠譜》、《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就成書于宋代。

宋朝足球的大發展,首先在制球工藝上比之唐朝更為先進。《蹴鞠譜》中描述,其原料是“香皮十二”、“香胞一套”、“熟硝黃革,實料輕裁”,用十二片皮做球,比唐代的八片皮更接近圓形;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也就是縫好后翻轉,球殼的表面不露線頭,叫做里縫法;球的重量也有了標準,“正重十四兩”,宋代十六兩是一斤,一斤相當于現在的600多克,十四兩約合550克,與437克的巴西世界杯用球“桑巴榮耀”相差并不太大。

宋人在足球硬件上的另一個值得炫耀之處,是他們不再用嘴親吻牛尿脬,而是用“氣筒”給球充氣。當時打氣還有要領,叫做《打揎訣》:“打揎者,添氣也。事雖易,而實難,不可太堅,堅則健色(健色是足球的雅稱)浮急,蹴之損力;不可太寬,寬則健色虛泛,蹴之不起;須用九分著氣,乃為適中。”揎是一種皮制的小型鼓風器,原本用于冶煉,宋人不僅善加利用,而且頗有心得,說給球充氣不可太飽,太飽球跳得太快,踢著費勁不好控制;也不可太軟,太軟球疲沓,踢不起來,給球灌九成氣最為合適。

今人一定會驚嘆當時足球工藝的發達,生活在北宋中期的張師正在他所寫的《倦游雜錄》中,記錄了一個叫做徐博世的皮匠“能為一縫球”,后世研究者認為,此處可能有錯漏字,應是“能以碎皮縫為一球”之類,這說明,當時蹴鞠活動大量用球,開封皇城東南角的勾欄瓦肆中,不僅有大量蹴鞠表演藝人,也應有不少專賣足球的皮匠鋪。

宋代不僅有商品球,還有“購球指南”

還有更讓人驚訝的。宋朝不僅有專門制球的作坊和商品球,還出現了大量足球品牌。《蹴鞠譜》中就記載了41個牌子,有六錠銀、虎掌、側金錢、八月圓、旋螺虎掌、曲水萬字、滿園春、葵花、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六如意,等等。

放在今天,都不一定能數出41個足球牌子來,不知道當時踢球的人會不會挑花眼。《蹴鞠譜》的作者大概考慮到了這種情況,專門收錄了一首評價各種商品球的詞:“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縫短難縫,六葉桃樣兒偏羨,斗底銀錠少圓,五角葵花多少病,得知者切莫勞用。”

這段文字堪稱當時的“精品購球指南”,大意是說,梨花和虎掌這倆牌子的球好看耐用,側金錢牌的做工不行,六葉桃樣子最好看,斗底和銀錠牌的圓度不夠,五角和葵花牌的毛病多,千萬不能用。

研究者認為,品牌眾多,說明當時對球的需求量很大,不同品牌之間也存在競爭,這促使足球工藝進一步提升。宋代的一些足球品牌流傳久遠,到了元代仍然存在。關漢卿有一首專門寫女足球藝人的《女校尉》,說“錦纏腕,葉底桃,鴛鴦扣,入腳面帶黃河逆流。斗白打賽官場,三場兒盡皆有”;元末明初的楊維楨寫有《蹴鞠篇》,提到“江南女兒花娟娟,五彩繡出葵花圓”。葉底桃、葵花都是宋代就有的商品球牌子,能堅持到元末,已經比如今阿迪、耐克的歷史還長,可謂百年老字號。

除了球,宋代蹴鞠需要用到的另一種設備是球門架。根據諸多文獻描述,這種球門架是活動的,可以臨時安裝,用完了撤走。宋元時代留下的蹴鞠專業書籍中,都附帶有球門架的圖樣,其中,《事林廣記·戊集》中畫的球門最詳盡——球門設在場地中央,首先要立起兩根高三丈二尺的竹子或木頭柱子,兩根柱子相距九尺五寸,頂端結網,網中間留一個直徑二尺八寸的洞,這就是球門洞,當時叫做“風流眼”。“風流眼”的尺寸說法不一,《蹴鞠譜》中說其直徑只有一尺二,《東京夢華錄》里說是一尺余,后世推測可能在宮里表演的球門洞較小,刻意增加了難度。

這種奇怪的球門洞,大概會讓今天的球迷想起貝克漢姆練任意球時掛在球門上的那只汽車輪胎——窟窿大小是差不多,只是宋人玩的是高度,按尺寸推算。“風流眼”離地10多米高,是今天球門的四五倍高,想把球踢進去也不容易。

皇帝不論干得好壞,都愛踢球

唐代宮里踢球的傳統,到了宋代變本加厲,而且皇帝不論干得好壞,都喜歡蹴鞠,其中既有開國兩任皇帝趙匡胤、趙光義,給岳飛平反、締造“乾淳之治”的宋孝宗,也有奢靡無度的宋徽宗。所以,莫說蹴鞠誤國,其實事在人為。

宋初,趙匡胤等一幫開國打天下的君臣身體都比較好,特別喜歡蹴鞠這種動靜比較大的運動。古代足球研究史上,有一幅著名的《宋太祖蹴鞠圖》,畫的就是他們。原畫失傳,作者是開封人蘇漢臣,北宋末年任畫院待詔,南宋初年任承信郎。現在上海博物館的同名畫,是宋末元初錢選的臨摹之作。畫中有六人,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大臣趙普、黨進、石守信、楚昭輔圍在一起蹴球,玩法是不用球門的“白打”。

宋太宗也有個跟足球有關的段子。《宋史·王榮傳》記載,當時有個球星叫張明,在河北定州任有軍職,他的同事王榮不體恤下情,還不孝順,張明經常指責他。王榮很煩,他的好友王斌知道后就誣告張明,下樞密院調查后發現并無憑據。后來,宋太宗聽說了這個事,大怒,他先和左右回憶了跟張明的足球友誼,說張明潔身自好,有口皆碑,“起賤微中,以蹴鞠事朕,潔己小心,見于輩流”,然后賞賜給張明一大筆錢,將王榮調到了其他崗位。

至于宋徽宗趙佶,今人都知道他是個大玩家,字寫得好,球踢得好,高爾夫(捶丸)也打得好。他看了宮女踢球后寫了一首《宮詞》,說“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角輸贏”,在后世足球研究文章中引用率居高不下。

北宋宮廷里的球場在哪里呢?《宋史·太宗本紀》里記載,“太平興國五年(981年)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說明趙光義和親王、宰相等人在大明殿踢球。在宮廷內設置球場的做法延續到南宋,《宋史·孝宗本紀》中有孝宗“閱蹴鞠于選德殿”的記錄。

皇室對蹴鞠的喜愛,也使蹴鞠被列入朝廷宴會表演的禮制之中。宋代沿用了唐代教坊司的辦法,設有專門機構管理蹴鞠藝人,外交場合的宴會上必須有蹴鞠表演。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記載,“蹴球……百戲之類,皆隸左右軍而散居,每大饗燕,宣徽院按籍召之”,也就是說,當時宮廷中的蹴鞠藝人平時在左右軍中生活,遇到大型宴會,由宣徽院按照節目表安排到場演出。

當時,官方機構若來不及安排人手,還可臨時選派民間職業藝人參加,但宴會中要遵守禮數,由教坊司派人提前“教習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6-19)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