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同樣價值連城。比喻同樣貴重。
【典故出處】《梁書·儒林傳·范縝》:“晉棘、荊和,等價連城,驊騮、騄驪,俱致千里。”
范縝出生于南鄉(xiāng)舞陰(今河南泌陽縣),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杰出的無神論者。范縝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為人正派,為堅持真理,不怕威脅利誘,不惜放棄高官厚祿,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向唯心主義宗教神學(xué)展開斗爭,寫下了在中國古代思想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朽作品——《神滅論》。
《神滅論》作于南朝蕭齊永明年(483—493)中。是時,南朝佛教盛行,以致為禍國民。范縝于“風(fēng)驚霧起,馳蕩不休”之時,以偶然論觀點痛斥因果報應(yīng)論,反對宣揚佛教,終作《神滅論》一文。
【摘錄原文】
問曰:“凡圣之珠,形器不一,可也;圣人員極,理無有二,而丘、旦殊姿,湯、文異狀,神不侔色,于此益明矣。”答曰:“圣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猶馬殊毛而齊逸,玉異色而均美。是以晉棘、荊和,等價連城,驊騮、騄驪,俱致千里。”
【譯文】
問:“普通人和圣人的差別,由于形體和器官的不同,不可以這么說。但圣人都是一樣完美無缺的,照理說應(yīng)該沒有什么不同,但孔子和周公的相貌不同,湯王和文王的相貌也不一樣,這更可證明精神不依賴于形體了。”答:“所有圣人的心器官都是相同的,但外形不一定相同,就像馬的毛色不同卻都可以是駿馬,玉的色彩不同卻都可以是美玉一樣。因此晉國的垂棘璧,楚國的和氏璧,都是無價之寶;驊、騮、馬錄、驪,都能日行千里。”
成語“等價連城”由此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