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姓名中的文化內涵小議
2014/2/10 11:18: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姓名是人的標記,從姓名可以透視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遠在氏族社會,姓氏就是圖騰的象征,受到人們的崇拜,期望從中獲得保障子孫繁衍、生產發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時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產物,是部族的標志,一個姓往往代表著一個母系部落的族號。據史籍記載一些最古老的姓都從“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黃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還有贏、婁、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會中男子身份貴賤的標志,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 氏族略》)古籍中記載的“伏羲氏”“神農氏”“高陽氏”“有扈氏”,都是稱“氏”的知名人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子經濟地位的提高,婦女逐漸失去了姓的特權,姓反而成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從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為一。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人的姓氏越來越豐富多樣,也越來越復雜。中國人的姓氏有著鮮明的民族印記和文化內涵。
一、漢語姓名中的宗族思想
在以宗族體系為基礎的封建社會中,重視儒家提倡的顯親耀祖、光宗睦祖、昌大后裔的思想,所以人名中“祭祖”“承祖”“顯祖”“耀祖”“光祖”“承宗”“輔嗣”“延世”之類的名字真是舉不勝舉。人們在命名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出強烈的宗族觀念。在排行上,有一些特定的排行字,如:伯(孟)、仲、叔、季,從周代以來沿用至今,用以區分長幼次序。例如周末有名的伯夷、叔齊兩兄弟,觀其名即可知是老大和老三;孔子,字仲尼,可知其是老二;三國孫策、孫權兩兄弟的字分別為伯符、仲謀。在按字排輩上,有的家族是根據族譜排輩的,叔伯兄弟的子女只要是同輩的皆用一個相同的字,另一個字可以自由選擇。今天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常用同一個字來表示他們之間的血緣關系;有的家族用命名上的語義聯系來顯示家族關系,例如按方位排的“東南西北”,按數字排的“一二三”,按猛獸排的“龍、虎、豹”,按天象排的“風云雨雪”等;有的還以相同的漢字偏旁表示這種聯系,如名字皆從木旁“楠、彬、樺”,皆從水旁“波、濤、浪、涌”等;有的甚至用語音上的韻語來表示這種聯系,如以iac韻相聯系“妖、曉、霄”,以ang韻相聯系“強、絳、祥、昌”等。有了這些大家都熟知的規則之后,同族之人,不論居住在哪里,只要看一眼名字就可以認明親戚之情,分清長幼之序了,它起到了凝聚宗族的作用。
二、漢語姓名還反映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一些古代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風俗習慣因其深入人心,常被人們拿來用作命名的依據。例如明代人羅虞臣、宋代人李舜臣、唐代人劉禹錫等,其名字就是來源于古代部落首領之名。明代人沈鯉、孟化鯉,其名來自孔子之孫孔鯉。《紅樓夢》中與賈寶玉同輩的兄弟取名分別為璉、珍、環、瑞、珠等字,皆從玉旁。據統計,當代人名用字運用頻率最高的字中,玉占第二位,珍占第六位,這種命名傾向,來自
古代人以玉為重要佩飾的風俗。晉人王羲之,梁人虞羲,其名來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伏羲。明代人李承箕、金象斗、朱星祚,其名來自古代星象之名。宋代人秦觀、明代人孫樓、元代人王維楨、清代人吳平齋、孫殿玲等,其名來自中國古代建筑。唐代人薛仁貴、宋代人韓世忠、李孝標、明代人王守仁、方孝孺等,其名來自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
三、漢語姓名還可以反映出人們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念
人在取名時,常常寓以建立事業、實現抱負的愿望。如南宋大詩人陸游的名字就是其母盼望他長大后能像北宋著名文學家秦少游一樣。還有的名字如李慕白、孔宗尼、衛建國等一看就知道它們的寓意。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福壽雙全、平安吉祥、家庭和睦等歷來都是他們的企求,所以喜歡用“福”“壽”“安”“祥”“貴”“祿”“財”“發”等字來取名。姓名還能反映不同的家庭背景,如名字中有牛、狗、崽、囡、妹的,其家庭多半在農村;名字中有招財、富貴、旺發、金、銀、福、祿的,其家庭多半不是知識分子階層;名字為滬生、京生、贛生、濟生的,其家庭常常為軍隊干部階層,孩子隨軍降生,以地名為紀念。女孩子的名字,
來自農村的多用芳、蘭、芬、春、艷、金、妹、花、香等;來自城市的多用英、華、麗、曉、紅、露、蔚、韻等,當然這些并不是絕對的。
四、漢語姓名還可以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社會特征
據籍秀琴先生的《中國人名探析》研究,殷商時代人們常以干支命名,尤其是當時的帝王個個如此。開國之君湯名“天乙”,亡國之君紂名“辛”,凡十七代三十個君王無一不以天干為名。反映出商代人重視天象歷法以及以天象占卜迷信之風的盛行。春秋戰國時命名已列入禮法,所謂“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其中“取于物為假”最為普遍,即是借用世上各種事物之名取名。如樂羊、董狐、王孫燕——借鳥獸之名;荊軻、商鞅、公孫輒——借車輿部件之名;宋木、欒枝、右宰谷——借樹木五谷之名;鄭袖、白圭、公子履——借珍寶服飾之名。漢代人命名,多取豪邁勇猛的詞匯,這反映了漢代國力強大、開拓疆土、征服蠻夷的非凡氣勢,而武帝提倡“獨尊儒術”之后,常以忠、孝、節、義、禮、仁、信等字入名。東漢之后,佛法東漸,至南北朝最感,所以當時很多名字都有宗教色彩,如文學家中就有王僧虔、王僧佑、王僧達、王僧綽等,此外還有王曇首、荀曇、殷梵童、姚菩提、崔目蓮等。由此可見,當時在士族階層乃至民間宗教氣氛之濃烈。宋代發展起來的理學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更為深刻,人們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極端推崇,這促使重氣節、重禮儀、重修養、重社會責任的觀念在名字中大量體現,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遼金元時代人的命名多用奴、哥字,如觀音奴、高家奴、鐵哥、蒙哥、蕭磨哥等,它反映出遼金元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后逐漸漢化的社會特征。清代是中國封建文化高度成熟之時,人名與前朝相比也顯得別開生而,名字的內涵擴大,用典巧妙,含意深遠,用詞優美、清新而義含蓄,形式上也注重創新。如紀昀,字曉嵐,他的名字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昀,日光之意;曉嵐,山中的云霧之氣,讀來何等雅致優美。而鴉片戰爭以后,社會動蕩義有新思潮的涌八,這些都在人們的命名上體現了出來。如章太炎,足表示對顧炎武的景仰;胡漢民則表示其為堂堂大漢之民;陳炯明字競存、胡適字適之,反映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義。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取名同政治形勢的關系極為密切,20世紀50年代以后,歷次政
治運動都在人名中留下了印記,如抗美、援朝、大鳴、躍進、安娜、卓婭、衛東、革命、向紅等。據對全國人口的抽樣統計,在十年“文革”時期,取名最常用的六個字是:紅、華、軍、文、英、明。而在“文革”之后六年中,最常用的六個字足:華、麗、春、小、燕、紅。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國際交流加強、文化思想多元化,所以取名也趨向多元化和復雜化,但通常不外乎是父母對子女美好未來的希望和祝福;同時諸如保羅、瑪麗等的洋化名字越來越多的出現,還有兩個字和四個字的名字比過去也都大為增加,這反映了新時期的特色。
這里只選擇了兒點簡要敘述了姓名中的文化涵義,其實漢語姓名還與宗教、政治、文學、身份、職業、迷信、習俗等很多方面有關系,它足中國兒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縮影,是中國人民兒千年的思想結晶,越向深入去探索就越覺得它包羅萬象,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索研究。
摘自《語言新觀察》作者:蔣曉杰(系沈陽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