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關問題考探
2014/2/10 11:53: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內容提要】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部族名稱和姓氏經常與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聯系,遼代契丹人的耶律姓應源于其祖居之地西刺木倫河。契丹耶律氏自稱漢姓為劉,改“審密”為蕭,僅從音韻學角度去探討是遠遠不夠的。從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為郡望、蕭氏封爵多以蘭陵為郡望及遼朝契丹人自稱是黃帝后裔這一史實進行考察,改漢姓為“劉”、“蕭”是遼朝紹周、漢繼統思想的反映,證明《遼史·后妃傳》序的記載是可信的。遼代后族述律氏本為契丹人,不是回鶻人;二審密就是指述律氏,而不是述律氏之外另有“二審密氏”。
遼代契丹人只有耶律和蕭兩個姓氏。至金代,改耶律為“移剌”,改蕭為“石抹”。清代滿族當中的“伊拉里氏”和“舒穆魯氏”就是契丹移剌氏和石抹氏的異譯。關于契丹人姓氏的來歷,中外學者曾進行過有益的探討,發表了很多頗有見地的看法,但似乎還不能視為定論。
一、耶律姓氏與西剌木倫河
關于契丹姓氏的來歷,《遼史·國語解》:“本紀首書太祖姓耶律氏,繼書皇后蕭氏,則有國之初,已分兩姓矣。有謂始興之地曰世里,譯者以世里為耶律,故國族皆以耶律為姓。有謂述律皇后兄子名蕭翰者,為宣武軍節度使,其妹復為皇后,故后族皆以蕭為姓。其說與紀不合,故陳大任不取。又有言以漢字書者曰耶律、蕭,以契丹字書者曰移剌、石抹,則已無可考矣。”《遼史·部族表》“序”:“部落之名,姓氏之號,得其音而未得其字,歷代踵訛,艱于考索。”這說明金代陳大任和元代脫脫修《遼史》時,對此己困惑不解。
《遼史·后妃傳》“序”:“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日本學者愛宕松男認為,契丹人的劉、蕭兩漢姓與劉邦、蕭何無關,而是由原始的姓氏耶律和審密的諧音而來。并進一步推斷“耶律和審密的本意是出自古代契丹人的圖騰馬和牛”(注:愛宕松男,契丹古代史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筆者以為契丹姓氏來自圖騰崇拜之說是值得商榷的,劉、蕭是耶律和審密的諧音從音韻學角度講也是說不通的。中國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部族名稱和姓氏經常與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聯系,契丹人的耶律姓應與今西剌木倫河有關。《新唐書》:“契丹本東胡種,其先為匈奴所破,保鮮卑山。魏青龍中,部酋比能稍杰驁,為幽州刺史王雄所殺,眾遂微。逃潢水之南、黃龍之北。至元魏,自號契丹。”所謂潢水,即指今西剌木倫河。“西剌木倫”是蒙古語的音譯,“西剌”意為黃色,“木倫”亦譯做“沐漣”,意為河。西剌木倫即黃河之意。為了與中原的黃河相區別,史家多譯做潢河、潢水。經契丹文字專家們研究證明,契丹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注:清格爾泰,劉鳳翥等,契丹小字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蒙古語與契丹語有傳承關系,故“西剌木倫”應來源于契丹語。“西剌”亦譯作“西喇”、“昔剌”、“失剌”、“佚剌”。《后漢書》、兩《唐書》所記的饒樂水、弱洛水皆指今西剌木倫河,“饒樂”、“弱洛”是“西剌”、“佚剌”的音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身于遙輦八部之外的別部——迭剌部世里氏族。“迭剌”、“世里”應為“西剌”的漢字異譯。世里氏、迭刺部即“黃河氏族”、“黃河部”之意,其氏族和部落皆因西剌木倫河而得名。
《契丹國志·族姓原始》:“契丹部族,本無姓氏,惟各以所居之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機變家為國后,始以王族號為橫帳,仍以所居之地名世里著姓。世里者,上京東二百里地名也。”注云:“今有世里沒里,以漢語譯之,謂之耶律氏。”按,“世里沒里”即西剌木倫之異譯,世里沒里漢譯之謂耶律氏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正確的闡述應是:世里,是耶律的不同漢字音譯。但這條記載卻為耶律姓氏來自西剌木倫河的名稱提供了文獻依據。“上京東二百里”正當今西剌木倫河與老哈河匯流處,亦即《遼史·地理志》所記的永州之地。那里正是傳說中的契丹始祖奇首可汗與駕青牛車的“天女”相遇為配偶而生八子的地方。《遼史·太祖紀·上》記耶律阿保機是“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里人(鄉字衍)”。據《遼史·國語解》,“彌里”意為“鄉之小者”。在氏族社會,鄉與氏族幾乎是同義語,由此亦可證“耶律”即“世里”。
《契丹國志·初興本末》記契丹族的初興之地有兩條河,“日北乜里沒里,復名陶猥思沒里,是其一也,其源出于中京西馬盂山,東北流,華言所謂土河是也;日裊羅個沒里,復名女古沒里者,又其一也,源出饒州西南平地松林,直東流,華言所謂潢河是也”。陶猥思沒里,《隋書》作“托紇臣水”,《新唐書》作“土護真河”,《遼史》作“紇臣水”,即今老哈河。裊羅個沒里,《魏書》作“如洛瑰水”、“洛孤水”,指西剌木倫河。裊羅個、如洛瑰、洛孤皆為“饒樂”的不同漢字音譯。《遼史·地理志·三》“武安州”條下:“有黃柏嶺、裊羅水、沒里水”,是因為修史者不懂契丹語,所以把“裊羅個沒里”誤記為兩條水名。西剌木倫河的另一契丹語名稱為女古沒里,“女古”意為金,金為黃色,“女古沒里”亦黃河之意。
所以,筆者以為耶律這一姓氏最早是以所居之處的河名為氏族之名,后為部落名。阿保機建國,又成了皇族的姓氏之名,并統一使用了“耶律”兩個漢字。由于這個姓氏是皇族貴姓,所以原來的大賀氏、遙輦氏兩顯貴家族皆附此姓之中,故稱“三耶律”,因而耶律就變成了“國姓”。《遼史·營衛志》:“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為七,二審密為五,并前八部為二十部。三耶律:一日大賀氏,二日遙輦氏,三日世里氏,即皇族也。”這段史料當是后代修史者追記,絕不可能在阻午可汗時大賀氏、遙輦氏就已經姓了耶律。
二、后族蕭氏的由來
關于蕭氏的由來,有的學者認為,蕭是“審密”的音譯,唐代武則天時期與李盡忠一起舉兵反唐的契丹首領孫萬榮即出自審密氏,孫即“審密”,石抹也是“審密”的異譯。因而斷定“孫——審密——蕭——石抹只是不同歷史時期采取的不同漢譯”(注:蔡美彪,試說契丹耶律氏蕭氏之由來[J].歷史研究,1993,(5).)。筆者以為審密、孫、石抹為同音異譯,從史實或發音方面考察還都基本說得通,但把“蕭”說成是審密的異譯,從發音上講似有牽強之嫌。要想弄清這一姓氏的來歷,應結合耶律氏自稱是黃帝之裔和兼稱劉氏的史實來考察,或許會得到真解。從史料記載和出土的遼代碑刻資料來看,遼宗室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為郡望,即與周、漢兩個王朝密切有關。
據《遼史》記載,耶律頹昱、耶律海里、耶律撻不也、耶律阿思、耶律斡特刺、耶律撒剌、耶律蘇撒、耶律石篤、耶律抹只、耶律景、耶律合葛、耶律敵烈、耶律敵魯古、耶律儼、耶律制心等皆封漆水郡王(注:以上見《遼史》各傳、紀和皇族表。)。這里除了耶律儼和耶律制心之外,其余都是宗室成員,耶律儼本是南京析津府漢人李儼,耶律制心原名韓制心,是韓知古的后裔,二人皆因得賜“國姓”,被封為漆水郡王。《耶律琮神道碑》:“公諱琮,字伯玉,姓耶律氏,世為漆水人也。”其封爵為“漆水郡開國公”(注:全遼文:卷8[M].)。耶律延寧,“其先祖以來是皇親”。封爵是“漆水縣開國子”、“漆水郡開國伯”(注:全遼文:卷5[M].)。
《耶律宗政墓志》:“昔我太祖,創業稱皇。漆水源浚,銀河源長……,漆水同源。”封爵是“漆水縣開國伯”(注:全遼文:卷7[M].)。《陳國公主耶律氏墓志銘》:“其先漆水人也。”(注:文物,1987,(11).)耶律琮是太祖弟迭剌之孫,耶律宗政、陳國公主是圣宗皇太弟隆慶之子女,耶律延寧亦出自宗室。
漆水并非是契丹人的故鄉,而是周室勃興之地。《史記·周本紀》載后稷之裔公劉“自漆、沮渡渭取材用”。引《正義》:“公劉從漆縣、漆水南渡渭水”。又引唐李泰《括地志》:“豳州新平縣即漢漆縣也,漆水出岐州普潤縣東南岐山漆溪,東入渭。”漆水是渭河的一條支流,在今陜西省岐山縣附近。后稷、公劉是周室先祖。漢高祖劉邦自稱是唐堯后裔劉累之后,劉邦的先祖經夏、商、周、春秋,至戰國,其中有一人任魏國大夫,秦滅魏,劉氏“隨魏徙大梁,后居豐”(注:史記:高祖本紀[M].;新唐書:卷71[M].宰相世系表.)。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史記·周本紀》記載,后稷和唐堯是兄弟,二人同為帝嚳高辛氏之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遼朝宗室耶律氏以漆水為郡望封爵和改漢姓為劉,正是視黃帝為其遠祖,將自己比附為后稷、唐堯的后裔,與周、漢一脈相承。遼朝建國后,在撰修“國史”時,出于封建傳統正潤史觀的考慮,耶律儼主張“稱遼為軒轅(即黃帝)后”(注:遼史:卷63[M].世表·序.),這與耶律氏以漆水為郡望封爵是一致的,與《金史·國語解》“移剌曰劉”的記載亦相吻合。“周室德業,文母居先。漢朝遺范,馬后稱賢。至延祚七百載,克流芳于二百年。伊彼往矣,其誰繼焉?”(注:全遼文:卷2[M].)這明顯是遼紹周、漢繼統思想的反映。《遼史·耶律頹昱傳》記,頹昱在世宗天祿三年就被封為漆水郡王。由此推斷,這種繼統的思想,可能早在遼初就已經確立了。
耶律兼稱劉氏既然與周、漢有關,那么“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的說法就不能視為空穴來風。通過對史料的考察,證明這一說法亦非無根之言。蕭相國,毫無疑問是指漢初宰相蕭何,遼朝后族蕭氏封爵以“蘭陵”為郡望,就與蕭何有關。檢《遼史》,蕭樸、蕭撻凜、蕭孝友、蕭排押、蕭匹里、蕭韓家奴、蕭兀納、蕭得里底、蕭酬斡、蕭奉先等,皆得封蘭陵郡王。蕭恒德、蕭速撒、蕭撻不也等死后追封為蘭陵郡王;蕭阿魯帶曾封蘭陵縣公、蘭陵郡公(注:均見《遼史》本傳.)。據出土的遼代墓志記載,蕭繼遠(即《遼史》所記的蕭繼先)、蕭孝誠和蕭孝友兄弟,皆曾被封為蘭陵郡王(注:全遼文:卷6[M].)。蕭義(即《遼史》所記的蕭常哥)曾被封為“蘭陵郡陳國公”(注:全遼文:卷9[M].)。有的墓志則更明確地記載蕭氏“蘭陵占籍,厥族熾昌”(注:全遼文:卷8[M].),“蘭陵蕭氏”(注:全遼文:卷7[M].),“其先蘭陵人也”(注:全遼文:卷9[M].)。
歷史上稱蘭陵的地方有兩處:北蘭陵在今山東境內;南蘭陵在今江蘇常州市西北。蘭陵是南朝齊政權建立者蕭氏的郡望,史載南朝蕭氏是漢相蕭何后裔(注:南齊書:卷1[M].高帝紀·上.)。遼后族以蘭陵為郡望封爵,并自稱其先祖是蘭陵人,正是將自己附會為蕭何的苗裔。遼太祖建國,始以其妻兄蕭敵魯任北府宰相。有遼一代,后族幾乎全部壟斷北府宰相預選權,是后族即宰相之族,與“比蕭相國”的說法相符。
元代修《遼史》,不同意耶律儼關于契丹耶律氏出自軒轅的說法,而是沿襲了《周書》的說法,認為是出自炎帝,所以《遼史·世表》“序”說契丹是葛烏菟之后。年代越久遠,歷史的疑案就越難釋解。契丹人本是春秋戰國時期東胡的后裔,系東北地區的土著民族,其先祖與炎黃部落有繼承關系的說法,恐怕只能是當時修史者出于某種政治目的的附會。因此有的學者指出:“這些記載是后人假托之辭,不可作為信史。”(注: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60.)雖然遠在陜西渭河流域的漆水、山東和江蘇的蘭陵與龍興于西剌木倫河的契丹族風馬牛不相及,但契丹人卻以漆水、蘭陵為郡望封爵,這種看似荒唐的比附關系,卻是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不承認這一點,當然就無法理解“耶律兼稱劉氏”和“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的歷史記載了。
三、后族述律氏與審密氏
《遼史·外戚表》“序”:“契丹外戚,其先曰二審密氏:曰拔里,曰乙室己。至遼太祖,娶述律氏。述律,本回鶻糯思之后。大同元年,太宗自汴將還,留外戚小漢為汴州節度使,賜姓名蕭翰,以從中國之俗。由是拔里、乙室己、述律三族皆為蕭姓。拔里兩房,曰大父、少父;乙室己兩房,曰大翁、小翁;世宗以舅氏塔列葛為國舅別部。三族世預北府宰相之選”。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把后族述律氏與二審密的拔里、乙室己并列為三族與史實不符。述律氏與二審密是什么關系,很值得探討。
首先,應弄清述律氏先人到底是回鶻人還是契丹人。《遼史·外戚表》、《遼史·后妃傳》均記載述律氏是回鶻人糯思之后,《契丹國志·后妃傳》和《妙行大師行狀碑》則記載是契丹人。關于這個問題,馮永謙先生在《遼史外戚表補證》一文中已作辨正,認為《遼史》的記載是錯誤的,述律氏的先人是契丹人(注:社會科學輯刊,1979,(3,4).)。其次,二審密中的拔里大父、少父房,乙室己大翁、小翁房具體指的是什么。有的學者認為,二審密是早就與耶律通婚的兩個氏族,而述律氏與耶律皇族通婚較晚。“建國之后,述律氏在政治上要借助于二審密的名義,所以遼太宗把述律氏的近親分別歸屬于二審密帳中”(注:向南,楊若薇,論契丹族的婚姻制度[J].歷史研究,1980,(5).)。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考諸史實,拔里大父、少父兩房就是指述律氏一族。
關于拔里國舅大父房,《遼史》所記蕭和尚及弟蕭特末、子蕭革,還有天祚帝文妃屬之。馮文己考出蕭和尚系蕭室魯五世孫,但中間尚缺三世。魏奎閣先生著文認為,圣宗母承天太后蕭綽一支屬大父房,并排出了大父房較清楚的世系表。只是第四代蕭紹矩、蕭紹業與第五代蕭和尚之間的直接父子關系還不清楚(注:魏奎閣,遼承天皇太后房族世次考[A].阜新遼金史研究:三輯[C].1997.)。筆者以為,據河北興隆縣出土的金代蕭仲恭墓志(注:閻萬章,河北興隆金墓出土契丹墓志考釋[A].東北歷史與考古:一輯[C].1982.),在蕭特末后可補上蕭仲恭及子蕭拱兩代。
拔里國舅少父房,馮文己考出阿古只以下九代,魏奎閣又考出蕭海 及其父塔列一支也屬少父房。并認為遼寧阜新縣出土墓志的蕭僅之父蕭罕是蕭排押弟蕭札刺(注:魏奎閣,遼外戚蕭阿古只家族世系新補[J].遼海文物學刊,1995,(2).)。筆者對此有不同看法。《遼史》記阿古只有子安團,筆者以為阿古只還有一子蕭海真,他才是蕭僅的四世祖。《蕭僅墓志銘》:“公高祖諱撒剌,授左丞相,守太傅,弼大圣皇帝變家為國之真相也。曾祖諱迷骨里,戰高群卒,職大將軍。祖諱訖列,妻義平公主,加檢校司徒。父罕,贈侍中官,賞七縱之勞效。奉統軍職,懷六韜之機謀。”(注:向南,遼代石刻文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191.)
《遼史·穆宗紀·上》:應歷二年六月,“以國舅政事令蕭眉古得、宣政殿學士李澣等謀南奔,事覺,詔暴其罪”。同年八月,“眉骨得、婁國等伏誅”。蕭眉古得,《契丹國志》、《資治通鑒》記作“幽州節度使蕭海真,契丹主兀欲之妻弟”。兀俗是世宗本名,世宗懷節皇后是阿古只之女,其妻弟無疑是阿古只之子。《遼史》記阿古只子安團官至右皮室詳穩,蕭撻凜父術魯列“應歷間為馬群侍中”。蕭排押之女《秦晉國妃墓志銘》記其曾祖為“迷古寧詳穩諱演烏魯”。可見安團、術魯列、演烏魯應是一人,而官為政事令、幽州節度使的蕭眉古得應是另一人。蕭眉古得在應歷二年被處死,更不能在“應歷間為馬群侍中”。眉古得應是“迷古里”的不同漢字異譯。再看蕭僅祖名訖列,妻義平公主,加檢校司徒。而排亞父名割烈(即蕭撻凜),妻永徽公主,官檢校太師、燕京留守,封蘭陵郡王,與蕭僅祖訖列顯然是兩個。簫僅之父罕歷官也與蕭扎剌不符,所以筆者以為蕭僅是屬于阿古只另一子蕭海真之后。關于乙室己氏,《遼史·圣宗紀·一》有“國舅小翁帳郎君桃隈”,但其世系不明。馮文認為,淳親皇后母異父兄蕭欲穩屬國舅乙室己大翁房,蕭敵魯屬小翁房。筆者不同意這一看法,認為二者應該顛倒過來。理由是:遼寧法庫縣出土的蕭義墓志記“其先迪烈寧,太祖姑表弟,應天皇后之長兄也”,“謂元舅之宗,產奇俊也”。研究者公認,蕭義先祖迪烈寧就是蕭敵魯,既為淳親皇后之長兄,又稱元舅之宗,則應為大翁房。
《遼史·百官志·一》:“大國舅司。掌國舅乙室己、拔里兩帳之事。太宗天顯十年,合皇太后兩帳為國舅司。圣宗開泰三年,又并乙室己、拔里兩司為一帳。”所謂皇太后兩帳,無疑就是《遼史·太宗紀》所載的“皇太后父族及母前夫之族”。也就是乙室己和拔里兩帳。因此而得出的結論是:遼代后族述律氏本為契丹人,乙室己、拔里氏族均為述律氏,而不是述律氏之外另有二審密氏。審密、述律、蕭、石抹、舒穆魯是遼代后族不同歷史時期的姓氏,是一脈相承的。
摘自《《社會科學輯刊》》(沈陽)2000年05期第101 --105頁 作者:都興智(1950-),男,蒙古族,遼寧瓦房店人,歷史學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東北地方史、遼金史研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