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邦(方)來只雁,腰里別了八根箭,呃楞呃楞嬎(fàn)倆蛋!”這是流傳在河洛地區的一個謎語,其謎底就是紡花車。紡花車像伸長了脖子的大雁。車子頭,也就是雁的頭,車子另一端的轉輪就是雁的身子,轉輪上的8塊兒輻板兒就是腰里的八根箭——這些都是木的,只有錠子、錠拘兒是鐵件兒。轉輪兒輻板的端頭要用細繩兒(也稱“戰鼓繩兒”)來回纏繞繃緊,再在繃緊了繩兒的轉輪兒上套上紡花弦,把錠子穿入紡花弦別在錠拘兒中;轉動拐把,轉輪兒轉動,錠子就跟著轉動,這時就可紡花了。
紡花的另一必要準備是要搓成一定數量的花積撮兒(棉花卷兒)。紡花人坐在紡花車前面,左手捏一個帶有一段引線的花積撮兒,把引線靠近旋轉著的錠子,使引線繞在錠子尖兒上;右手快速搖動柺把,錠子飛快轉動;左手以大拇指捻動花積撮兒,同時,將手往后抽拉,棉線就逐漸從花積撮兒中被抽出;當左手抽到盡頭時,右手把轉輪兒逆轉一下,左手配合,把抽出的線上到錠子上再繼續搖動紡花車繼續抽線……通常,左手拉一程兒右手需拐動轉輪兒三圈兒,再回一下轉輪兒,紡花車就發出“呃楞,呃楞,呃楞,特兒……”的聲音;一直紡下去,錠子上的線上滿了,產生了一個又白又胖的穗子,這就是謎語中所謂的“呃楞呃楞嬎倆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