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發明唐代,流行于唐代中期,極盛于開元年間,約出現于唐高宗一朝。唐三彩是以約800℃的溫度燒制的低溫彩釉陶器,以白粘土作胎,釉色呈深綠、淺綠、黃、白、藍、褐、赭等,因古人以三為眾,故以三彩稱之,并非僅指三種彩色。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唐三彩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代三彩釉陶碗
唐三彩器物可分兩類,一為如碗、杯、壺、盂之類的日用品明器,另一類為各種人物俑、馬車、牛車、家俱、建筑模型等雕塑類明器。唐三彩有著非常明顯的唐代特征:如雍容華貴,色彩絢麗,極受達官上層的寵愛,故成為唐代官員死后進行厚葬的隨葬品;唐代佛教盛行,故其天王力士俑之造型,皆于同時期佛教石窯寺中的雕塑品相似。
唐三彩中最有神韻的當屬馬與駱駝,其馬的特點為頭小頸長、膘肥體壯、眼睛有神、栩栩如生、各種形態,皆可稱為藝術珍品,不僅如此,凡唐三彩之仿制者歷代有之。
唐三彩的發展有其諸多的歷史原因,首先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筑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它們與政治、文化、生活習俗等之間不斷結合、不斷發展,因此從人物到動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現出來。 其次,唐代貞觀之治以后,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當時也是作為一種冥器,曾經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但是實際上明文有明文的規定,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并不滿足于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于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么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唐代三彩釉四系陶罐
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攝氏度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攝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后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么一個過程,然后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由于特殊的燒制工藝要求,唐三彩的胎土頗為細致,一般都以比較純凈的高嶺土加工而成。無論胎土來自洛陽、長安,還是揚州及其他地區,必定是吸水性強,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唐三彩的胚胎在經過1100℃高溫燒成后,胎質結實,比一般陶器質地致密。
唐代三彩釉陶注子 唐代絞胎釉三足陶罐
唐三彩的胎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在塑性過程中,用模制胚是將泥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內,用力壓制,稍干取出,即成器胚。 唐三彩中的復雜制品如馬、駱駝、天王力士等等,無法用手工拉胚來完成,多用模制。模制又分單模、合模兩種。如單模中的人物俑,俑的背后是用手工捏制的,故胚胎內外多留有清晰的指紋。凡用合模制作的,人物大多為前后合模,動物左右合模(動物的雙眼于左右兩側),合模以后再精工修飾和局部加工,務使表面消除合模的痕跡。每件制品都具備各自的特色而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對于形制相似的,卻澆淋上不同顏色的釉彩,有意識的把它們之間的差別拉開。雕塑主要用于十分特殊和比較復雜的器物,也是使用輪制和模制都無法完成的器物的特殊需要。如唐三彩中的假山水池,用手工堆雕而成,生動逼真。粘接和粘貼是一種輔助主體造型的方法,如壺的柄和流口、罐、爐的局部的帖花裝飾、馬背上的人物、鎮墓獸頭上的角等等造型上必不可少的附件都須粘接完成。
唐代三彩釉云雁紋三足陶盤
唐三彩中有一類稱為“懸坑”的,其色彩鮮艷明亮,絲毫沒有出土的泥斑銹土,姿態依然,像剛從作坊里生產出來的模樣。這是出自較大的墓穴,墓主人身份顯赫,陪葬的器物眾多,其中有部分器物的工藝制作特別精致,被陳列在墓穴中的石臺上,不讓它直接與墓道中的泥土接觸,猶如懸在空中,不受土蝕,故曰“懸坑”。因無土銹,彩釉光潔,“懸坑”唐三彩價格高昂。
目前在國際中國藝術品的拍賣市場上,唐三彩的價格始終占據首要的位置。1998年12月在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匹“懸坑”的藍釉唐三彩馬以374萬英鎊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世界最高價。
唐三彩是中國古代漢族陶瓷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奪目的奇葩,在國際市場上,唐三彩已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品,曾在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旅游會議上被評為優秀旅游產品,唐三彩大馬、駱駝等曾作為國禮,贈送給5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誠可謂“東方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