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拿到國民政府在濟南審判日本戰犯的相關資料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當時審判日本戰犯的法庭所在地是哪里?當時的舊物舊貌能否得窺一二?懷著這份好奇心,記者來到了泉城濟南。
在山東省檔案館查閱相關文件卷宗時,記者一再留意有無濟南軍事法庭具體地址的記載,可是卻并未有所發現。當記者采訪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時,他告訴記者,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部所在地為濟南老商埠經二路162號,現為濟南市郵政局大樓。帶著萬一法庭就設在司令部里面的想法,記者到此實地探訪。
這座建于1919年的“大樓”,外墻為紅色磚墻,樓頂豎立有“盔形”塔樓。現在看來既不高也不大,并不起眼。門口除了中國郵政的標識外,并無記者想象中的歷史介紹牌匾。進到樓內,一層是郵政及儲蓄業務大廳,室內裝修和普通郵局并無二致。
上網搜索,記者發現這座建筑曾兩度被日軍占領,并一度成為侵華日軍駐濟司令部。日本戰敗投降后,國民黨軍隊才從日軍手中接收進駐該樓。
這些歷史為何不簡要記載在樓內以便后來者了解呢?李銘對此感觸頗深,他說,抗日戰爭是一部漫長、曲折的血淚史,更是不屈、英勇的抗爭史。不光是南京大屠殺,在多個城市都有著關于這段歷史的記憶。不管是1928年的“五三”慘案還是之后的全面侵華戰爭,都給濟南這座城市留下了非常慘痛、值得銘記的歷史。保護歷史遺跡,留存歷史記憶,是一個城市的責任,也是每一位市民的責任。
記者在探訪日軍在山東設立的關押中國戰俘的集中營“新華院”時也發現,雖然一個小院、幾間平房已得到修繕維護,但只在墻上掛了一塊“新華院舊址”的牌子,并無相關歷史知識的介紹。沒有特意了解過相關背景的人到了這里只能不明所以,基本不會和見證日軍侵華、日軍在濟暴行聯系起來。
毋忘國恥,是否該從保護歷史遺跡開始?而只對遺址建筑修繕和維護就可以了嗎?相關的說明介紹是否也必不可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