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西安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帶領部分常委會委員及市人大代表對我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情況進行執法檢查。
檢查組成員來到高陵文化生態觀光產業園進行檢查,隨后聽取了市政府有關工作情況匯報。據悉,我市近年來不斷健全非遺工作保護機構,將非遺專項經費納入市級財政預算,非遺專項經費由2006年的40萬元,逐步增加到2015年的230萬元,主要用于項目保護、傳承人補助及非遺實物收購。目前,我市共普查到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舞蹈等十大類1200多條非遺線索,整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檔案175件,收集非遺代表性實物上萬件。目前,我市有非遺市級項目150項、省級項目81項,國家級項目10項,擁有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5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45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
在非遺保護及資源開發利用方面,2013年至今,我市還組織專家和志愿者對處于瀕危狀態的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進行采集整理,記錄文字資料220萬字。我市還鼓勵支持飲食類、醫藥類、技藝類項目,積極發掘傳統文化潛能,開發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產品。“戶縣龍窩酒”“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德發長餃子”等項目通過生產性保護,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全市還建成非遺傳習場所30家,鼓勵市民展示、傳承非遺項目。2011年至2015年,我市還撥付資金469萬元,主要用于非遺項目展演、技藝交流、資料整理。同時,我市還組織傳承人在節假日期間,參加全市文化惠民活動,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