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帝國主義加強對華的殖民統治,清政府則步步退讓、出賣主權,這喚起了仁人志士和廣大民眾的覺醒,形成了一股反帝反封建的巨大怒潮。在這一歷史條件下,便產生了屬于人民大眾自己的說唱藝術,一大批反封建、反帝國主義侵略的新曲目,如反映解放婦女的《小寡婦上墳》、《小二姐做夢》;反對帝國主義鴉片毒害的《大煙鬼顯魂》、《上戲樓》等,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但另一方面,沒落的官宦和一些文人雅士們所喜愛的《漁樵耕讀》、《踏雪尋梅》、《隱士詞》等表現閑情逸致的唱段也風靡一時。
清代,是南陽曲藝文化的發展時期,其原因是交通的便利,各地曲藝的交流,與各地的民風民俗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又由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使各種曲藝利用各種方式,如聚會、帶徒等,迅速發展起來。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和影響,“平民教育”、“喚起民眾”的思想頗為盛行,與之相適應的曲目應運而生,在鼓子曲里出現了《武昌起義》、《改革大事記》、《李豁子離婚》等反映時代風貌的新內容、新曲目;同時,過去認為傷風敗俗的《盼郎》、《探情郎》、《鬧五更》等眾多反映愛情的曲詞也盛行起來。演出場地也有所改進,清代的鼓子曲多在客房或庭院演唱,故稱“客房臺曲子”,玩友自命清高,遠離大眾。到了民國,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逐漸走向社會。如1914年鄧縣馬書修(清末秀才)在鄧縣小西關創建曲子茶社,鄧縣曲友率先走進茶社演唱鼓子曲。此后,南陽、內鄉、鎮平、新野等縣,都先后有了曲子茶社,茶社成了鼓子曲的主要演出場所。茶社不收玩友的茶錢,因此,在南陽流行一句俗語:“學會‘太平年’,喝茶不掏錢。”據統計,民國時期,全區的曲子茶社(館)就有30余家。這時,多年來一直在城鎮碼頭、鄉間撂地攤的三弦書、鼓詞藝人,也隨之進入茶社演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
“大調曲子”稱謂的出現,對“鼓子曲”又是一大改進。鼓子曲由開封傳入南陽以后,吸收融化了當地俗曲、小調,以及與南陽毗鄰的陜西、湖北的小曲、民歌,經曲友們的不斷改進與創新,逐步形成曲牌繁多、曲目豐富、藝術上獨具一格的南陽“鼓子曲”。因為學唱“鼓子曲”各階層的人物都有,有商賈、地主、官吏、知識分子,也有城市手工業者、店員、伙計、農民,南陽“鼓子曲”開始興盛起來。由于欣賞志趣不同,有的愛唱高雅的曲目,如《紅樓》、《西廂》、“歷史曲”;有的愛唱生活小段,農村稱之為“針線笸籮曲子”,如《伍員哭墓》、《安安送米》、《陳妙常》、《小二姐做夢》、《李豁子離婚》等。在唱腔曲牌上,一般用“雜牌子”,如[陽調]、[漢江]、[銀紐絲]、[詩篇]之類,這類調子易學易唱,優美動聽,深得愛好者的喜愛。20年代至30年代,“鼓子曲”由“坐板曲”、“蹬高蹺”、“高臺曲”逐漸過渡并形成了南陽曲劇,稱為“小調曲子”。至此,“鼓子曲”才出現了“大調曲子”的稱謂,以為之區別。
據《鄧縣戲曲志》記載,民國初年,由鄧縣李堂村曲子玩友盛長娃、李顯妮(男)、張娃(三弦手)三人首先在春月娘娘廟登臺演出《王大娘釘缸》之后,不少鼓子曲玩友紛紛走上戲曲舞臺,從撂地攤到茶社,再到登臺演出。可以看出,民國時期的曲藝在不斷地進步。
這時,音樂的改進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1936年,鄧縣曹東扶同新野曲友趙殿臣等,對經常演唱的曲牌、唱腔、伴奏音樂進行了加工整理,并使之規范,同時對前人留下來的片片斷斷的“板頭曲”(大調曲子器樂曲)20余首的“工尺”譜,如[高山流水]、[打雁]、[閨中怨]等,進行了加工整理,成為一首首較為完美的器樂曲。此外,1931年,南陽市曾以喬子力為首組織大調曲子彈唱會,也為大調曲子的革新、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其間,南陽地區各地涌現了一大批技術高超卓有名望的大調曲子曲友,如南陽市的“曲圣”湯寅候、曲子狀元葉先禮、曲子丑張保歧,鄧縣的曹東扶,南陽縣的郝吾齋、張松亭、仝振武,西峽縣的李文釗,內鄉縣的陳天才,唐河縣的黨震凡、李伯芝等。這些曲友的出現對大調曲子的改革、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同時,研究大調曲子專著也出現了。大調曲子在南陽的廣泛流傳,受到了一些知識分子的關注,原河南大學國語系教授新野籍人張長弓先生,酷愛曲藝事業,早在20世紀20年代便對鼓子曲風靡南北卻不見經傳的現象大為感慨,決心為之探討。在1937~1946近10年中,尤其在八年抗戰期間,他一介書生,不顧敵寇炮火的威脅,終年顛簸于中原大地、伏牛山中,走訪了南陽諸縣鼓子曲友,尋曲覓譜,編書撰文,終于在1948年8月在上海出版了《鼓子曲言》一書,它是我省最早研究鼓子曲之專著,這一專著的出現可謂是曲藝界的“圣書”。
在鼓子曲改進的同時,由于河南墜子在南陽的出現,使三弦書、鼓詞受到了沖擊,迫使它不得不改進創新。
1921年,唐河縣三弦書藝人陳新富、孔慶喜、陳世林,在寶豐馬街書會上見演唱墜子甚受歡迎,回縣后便改唱墜子。1924年正值軍閥混戰之際,陳留縣的河南墜子第一代女藝人陳三妮,經禹縣至方城獨樹一帶逃荒行藝。1930年,河南墜子女藝人趙金枝在南陽市東關設書場演出;1932年,女藝人王雪艷在鄧縣、南陽演出。女墜子藝人的出現,以其優美的墜子旋律、甜潤的歌喉,吸引了廣大聽眾,這對三弦書、鼓詞是一個極大的沖擊。一部分有聲望的三弦書藝人感到不安,為了挽回局勢,振興三弦書,他們進行聚會,大力鼓動宣傳。如1946年農歷三月三日由唐河縣三弦書藝人張秀山發起,聚集南陽、方城、泌陽、唐河、桐柏等縣三弦書藝人200余人,還有河北、安徽等地專程趕來的三弦書和其他曲種藝人共300余人,在唐河大河屯街舉辦了一次較大規模的“三皇會”,但仍然抗拒不了墜子的沖擊,使不少三弦書藝人改唱墜子書,一時三弦書走向下坡路。
在三弦書受到河南墜子沖擊的同時,南陽鼓詞也遭受到同樣的厄運。藝人們為了南陽鼓詞的生存而奮力抗爭,對鼓詞的演唱進行了改進。如1925年,鎮平縣部分鼓詞藝人演唱鼓詞時,加進了墜琴伴奏,稱之為“鼓碰弦”,進而對演出也進行了改進,如分角色化妝表演,人們稱之為“鼓兒哼戲”,經過改進使鼓詞有了生命力,活躍在南陽盆地上。
民國時期,曲藝文化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