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南陽

南陽曲藝藝術概述

2013/11/14 10:23:21 點擊數: 【字體:


    春秋戰國時期,南陽為楚國疆域,素有“北楚”之稱。長達800年的楚文化是南陽歷史文化的重要發展時期。1978年在淅川下寺的春秋楚墓中出土的編鐘、石排簫等九十余種古代樂器,其音律準確,音質清晰,數量、種類之繁多、制作之精美,足以反映三千五百年前這里的音樂、歌舞之盛行。
  
    南陽漢畫館搜集的大批漢畫像石,雕造工巧,形象生動,內容豐富,不僅反映了古代藝術大師的創造才能,也顯示了當時科學文化的發展水平。南陽漢畫像石中的樂舞百戲,真實地記載了漢代南陽各類藝術的狀況,保留有最早的說唱藝術跡象。樂舞百戲是集樂舞、說唱、雜技、角抵、滑稽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是后代各類表演藝術的雛形,盡管在某些方面還不夠成熟,但的確孕育著這些方面的因素,曲藝就是其中的一種。圖中的彈奏琴瑟伴唱同現代曲藝中的大調曲、三弦書的演唱形式十分相似;擊桴鼓者,似乎邊鼓邊唱,其鼓狀與今鼓詞中所用之鼓也很相像;漢代的相和歌,是一種用歌唱講故事的形式,已顯露出說唱藝術的前期跡象,是最早的曲藝;而南陽漢畫館珍藏的漢代“抱相俑”則可證明,兩漢時期“相和歌”已在南陽流行了。

   唐代的南陽,因與國都長安、古都洛陽相近,遂成為南北交通之要沖,促進了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各地藝術活動的相互交流。李白詩中“清歌遏流云,艷舞有余閑”(《南都行》)的記述,清楚地反映了唐代南陽文化藝術的繁榮。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俗講”,它由宣揚佛教思想的講經演化而來,具有故事性和伎藝性。《明嘉靖南陽府志》記:“裕州(今方城縣)普婭嚴寺在城東大乘山,為唐法本禪師之道場也。”道場,就是當時“俗講”講唱佛經的場所。

   產生于元代宮廷和民間的北曲,以演唱元曲小令為基礎,是大調曲子的最早溯源。南陽藝人曾在城東柴閣老墳地,發現有記述元代宮廷鼓子派情況的墓碑。到了元代中末葉,由于元曲植根于不同地域,受其當地語言、民俗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民間音樂,使其漸衍分化,發展形成了不同聲腔、不同板路的不同劇種和曲種。這種不同地域不同劇種的形成,是我國戲曲、曲藝藝術發展中的一次大的飛躍。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23子唐定王朱檉于南陽,隨帶一班宮廷歌女樂手,其中的鼓子派同南陽民間的鼓子派逐漸融為一體,為南陽鼓子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朱檉在南陽大興土木,建造王府,筑起供玩樂的園林,常宴樂其間。王府中的樂戶、伶人的歌舞活動,對后來南陽的說唱藝術無疑起了推動作用。

   清朝雍正年間,宮中鼓子派代表王翰林回到南陽老家城東柴莊,隨帶藝徒多人,回來后專門研究鼓子曲。先后有不少外地流散藝人、梨園子弟來訪,帶來了很多外地曲牌,推動了南陽大調曲子的發展。乾隆年間,又有鄧縣周四少從北京帶回了“垛子”曲牌,以此作為曲頭曲尾,中間嵌以其他曲牌,形成了垛子套曲,在南陽一帶演奏。清代由于驛道的開辟,由北京至云貴,多取道南陽,加之驛站緊靠白河碼頭,成了水陸交通要道。交通便利帶來了經濟繁榮,更促進了文化活動的交流。安徽的太湖曲、北方的碼頭曲、西部的背弓曲、南方的蠻曲、倒推船等,不斷地為南陽大調曲子所采納、吸收、使用,形成了南陽大調曲子獨特的風格,并奠定了堅實、廣泛的群眾基礎,使曲調曲目一新再新,習唱的人有增無減,南陽大調曲子以它獨特面目逐步成長、完善起來。

   鼓詞是一種古老的說唱形式,相傳是道教宣傳教義的工具。漢代時即有擊鼓演唱之雛形,唐代的道調、道曲,北宋的道情,都與鼓詞的產生有關。南宋時,道情中的一支傳唱世俗故事,設場賣藝,作為謀生手段,被稱作俚俗鼓兒詞,在北方比較盛行。清道光年間,山東單縣鼓詞藝人張萬年到南陽傳藝,在很短時期內,習藝者先起南陽、鎮平、唐河,而后遍及南陽各地。鼓詞,南陽稱為鼓兒詞、鼓兒哼,是以擊鼓和碰犁鏵片為伴奏擊節樂器、以板式變化體為其音樂結構的曲藝形式。它形式簡單,易學易演,深為群眾所喜愛,流傳各地后遂與當地方言和演唱習俗合流,而派生出各種流派,如在桐柏稱“淮源大鼓”,淅川丹江南岸的稱“丹南大鼓”等。到了清末,出現了余四海、趙文秀、張小個、畢光舟等一批著名鼓詞藝人,清末鎮平縣衙前還曾張貼過贊揚鼓詞藝人余四海的榜文。

   三弦書是民間俗曲的一種演變形式,它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并以其鄉土之味、醇厚之美和剛健清新的特色,深受群眾歡迎。約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南陽縣秀才何老窩,乾隆四十年(1775年)方城縣三弦書的一代宗師沈大樓都已開始演唱三弦書;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新野縣藝人馮國有也在本縣演唱三弦書。據方城縣三弦書藝人張明川講,他13歲開始學藝,可上溯四代:師父張士德、師爺范龔先、曾師祖龔一圈、太師祖沈大樓,上溯三弦書的歷史已有250多年的歷史。最流行是在清光緒年間,當時南陽三弦書藝人就有三四百人之多。由于三弦書藝人所處地域不同,演唱、表演也不同,從而形成了中路、東路、西路三個支派,三個流派各具特點。東路以張永西、老黃先兒、萬孝廉為代表,多在桐柏、唐河活動;中路以社旗西橋頭為中心,以南陽縣的劉永科、趙四差腳為代表;西路大都在南陽縣東北部與方城接境的博望一帶活動,以南陽縣的劉文學、方城的張士德為代表。這時的藝人們多聚集南陽,搭棚演唱舉行會演,如三弦書傳統書會——三皇會(尊奉天皇、地皇、人皇),參加藝人來自11個縣,多時達100余人,演唱三天,競技賽藝,在當時影響很大。這時的三弦書已達鼎盛時期。

   善書源于唐代的俗講,至清道光年間,其內容漸被宣講“十全大善”的民間因果故事所取代,俗稱“念善書”。光緒年間,無論是官場的“宣講圣諭”,或民間的“念善書”,同時在不少地方流行。光緒四年(1878年),內鄉知縣高袖海,每逢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在縣衙宣化坊前宣講圣諭;光緒十八年(1892年)農歷三月三日,桐柏縣平氏鎮古剎春會有外地三位“俗講”僧人講唱善書。桐柏、鄧縣、唐河三縣出現了東華堂、西華堂、三華堂之類的齋公組織,常設“善書棚”念善書。隨著念善書的增多,善書刻本流行于市井,南陽縣書鋪“明善堂”刻印的《義犬救主》等數十種善書刻本也在街市出現。

   清末,在北方廣為流行的評詞傳入南陽,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鄧縣藝人高光三開始在鄧縣城內行藝。其后又有山東、陜西、湖北等地的評詞藝人進入淅川、新野、鎮平、南召、唐河、方城等地進行演藝活動。

   這一時期,又有一些新興的說唱曲種產生。光緒二十二年(1894年),新野縣樊集鄉蘆堰村興起了“槐書”。“槐書”的惟一傳人汝新和(外號汝和尚)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已開始演唱槐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新野縣歪子街出現陳萬鵬的越調亂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人民政府網 2006-10-1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略論古箏演奏技巧的傳承與沿革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