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南陽

南陽曲藝藝術概述(3)

2013/11/14 10:23:21 點擊數: 【字體:

進,極大增強了它的生命力,同時也促進了其他曲種的風行,如評書(“說黃天霸的”)曲目有《大八義》、《小八義》、《包公案》、《施公案》等近60部,在南陽說唱開去。還有桐柏漁鼓,在民國初年有所發展。分布在淅川、西峽兩縣的“蛤蟆嗡”曲藝形式,也在流傳。
  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的曲藝文化在不斷改進,只有改進、創新,曲藝文化才有生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南陽曲藝文化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在市黨委、人民政府的提倡、關懷、扶植、指導下,幾十年間,由恢復、提高到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1. 曲藝團體的成立 南陽曲藝團體的成立,促進了曲藝文化的提高。建國后,曲藝文化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多次組織力量對各曲種進行挖掘、整理,并將城鄉流散的曲藝藝人組織起來。1950年,南陽市率先成立了“宛曲改進社”,開始了有組織的活動。成立的當年,就編排了不少配合形勢的新唱段,利用文化館廣播對外播放,并到街頭巡回演出。鄧州市成立了“鄧縣曲藝改進社”。繼而不少縣、區、鄉、鎮紛紛成立曲藝組,組織起來的藝人300有余。另外還有業余、半職業民間藝人1500多人,他們在翻身文藝的大潮中,運用多種曲藝形式,自編自演歡慶解放,出現了歌唱新中國、歌頌共產黨、宣傳土改、總路線、婚姻法、抗美援朝及反對封建迷信等一大批新曲目,用文藝形式向群眾進行階級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廣大群眾的覺悟。如宛曲改進社編演的《摔神》、《鴨綠江》、《抗美援朝》、《除惡霸》等;鄧縣曲藝改進社編演的《漁夫恨》、《王大娘翻身》;南陽縣石橋大調曲研究社編演的《喜入伍》、《賣余糧》;云陽曲藝改進社編演的《拔界石》、《挑女婿》等。

   20世紀50年代中期,部分縣市先后建立了集體性質的專業曲藝表演團體。1956年10月,南陽縣率先在民間職業藝人演出組織的基礎上,選優組建了南陽縣曲藝說唱團,南陽市亦于同年成立了南陽市曲藝隊,這兩支專業曲藝團隊的建立,為南陽起到了示范作用,繼而有唐河、桐柏、新野、鄧縣等縣也組建了曲藝隊。這一時期,南陽的曲藝活動十分活躍,在城鎮、鄉村演出的曲種有大調曲子、三弦書、鼓兒詞、槐書、評詞、漁鼓、河南墜子、蛤蟆嗡、相聲、快板書、山東快書、山東琴書等多種形式,可謂百花齊放。

   隨著曲藝專業團體的建立,一批曲藝演出場所也相繼建立。1957年唐河縣民間藝人集資5000元在城關鬧市區建“唐河曲藝廳”一座;1959年南陽市曲藝隊由上級資助、藝人集資在市場街新建一座能容納200聽眾的南陽市曲藝廳,改變了建國前曲藝演出只能在街頭、場院、茶館流動的場面。

   到了20世紀60年代,全區13個縣(市)普遍成立了專業曲藝表演團體,在原南陽專區歌舞團建制上增設了南陽專區曲藝隊,全區已有專業曲藝演員300余人。這支曲藝表演的骨干隊伍,同全區1500余人的民間職業、半職業曲藝藝人一道上山下鄉,下廠礦、下部隊進行演出活動,形成了覆蓋南陽的曲藝行藝網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使南陽已經紅紅火火蓬勃發展起來的曲藝事業慘遭破壞。

  1973年,各縣市曲藝團、隊相繼恢復,但統稱為“文藝宣傳隊”,既表演曲藝節目,也要演出其他形式的文藝節目。20世紀80年代的南陽曲藝團體,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81年全區13個專業曲藝表演團體都進行了業務整頓,1984年又進行了管理體制改革,對提高演出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推進社會辦團都起到了積極作用。1987年5月,南陽市曲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成立了南陽市曲藝工作者協會,會員達到40余人。

   20世紀90年代,由于科技的進步,現代化娛樂工具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如電視、VCD、電腦等,極大沖擊了曲藝文化的發展,團體組織幾乎瀕臨崩潰。為了挽救它,黨和政府采取種種措施,設立曲藝廳、茶社等,另外還有業余愛好的藝人們自發地組織起來,在街頭巷尾,吹拉彈唱,露出崢嶸。

   2. 搶救瀕臨消亡的曲種 三弦書在建國前已是一個瀕臨消亡的曲種,建國后,在省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懷扶植下,又獲得了新生。1957年12月由南陽縣王國棟、袁清岑整理的三弦書傳統曲目《賣丫環》經選調赴鄭州參加河南省第一屆曲藝、木偶、皮影會演。南陽代表隊整理演出的槐書《飄彩記》、漁鼓《小姑賢》獲得好評。1955年開始,專區文教科、各縣、市文化館組織人力,對浩如煙海的傳統曲目進行搶救、挖掘整理,并于1955年、1958年先后兩次舉辦了全區傳統曲(書)目會演,借此記錄了一大批傳統曲(書)目。1961年南陽加快了對傳統曲(書)目的搶救、挖掘整理工作,兩年內僅大調曲子一項共挖掘記錄2452篇(約300萬字),經過整理,由省文化局審編,于1963年、1964年內部出版了《河南傳統曲目匯編大調曲子》共四集。1963年南陽再次舉行了傳統曲目會演,并特邀各派名老藝人安玉松、張松亭、裴長義、裴長壽、王鳳喜、王國棟等對南陽地區曲種源流、曲(書)目情況、曲種音樂、藝術特點進行了一次學術討論,為南陽曲藝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貴資料。

   “十年動亂”結束后,受迫害的演員、作者歸了隊,為了搶救挖掘幾近消亡的曲種,南陽文化主管部門,利用創作、會演等形式來恢復三弦書、漁鼓等曲種,如三弦書《八塊八》、《賣丫環》、槐書《愛田新歌》、大調曲子《情深意長》等1978年再次赴省演出,都受到好評。

   20世紀80年代,南陽曲藝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那些瀕臨消亡的曲種不但得到了恢復,而且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新的曲目不斷出現,如胡運榮演唱的大調曲子《二嫂買鋤》、馬香申演唱的三弦書《小能人》、雷恩久演唱的三弦書《獅子樓》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現代娛樂工具有所沖擊,但曲藝文化主管部門,沒放松對少數曲種的搶救,如利用“梨園春”打擂的形式安排戲曲聯唱和道情等。

   3. 編新唱新,為新時代服務 新中國成立后,曲藝工作者以新的面貌出現在觀眾面前,他們編新唱新,為時代唱贊歌。建國初期,為配合土改、民政、鎮反、抗美援朝等政治活動,宛曲改進社編寫了《抗美援朝》、《除惡霸》,南陽市鼓詞藝人杜長川編唱了《王凌云罪行》、《白毛女》等新鼓詞。在曲藝內容改革的同時,曲藝形式也在進行改革,如大調曲子由兩百多年傳統演唱形式的“聳肩拔頂,閉目端坐”,發展到站唱,繼而手持檀板或八角鼓,且唱且表,更生動準確地表現社會主義時代的新人新事。 

   1963年3月,南陽專署文教局召開劇目、曲目會議,提出大力編新唱新,為農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和要求。從事曲藝創作的袁清岑、王景炎、蘭建堂、閻天民、丁心秀等一大批曲藝作者立即行動起來,深入生活,掀起了說新唱新的創作熱潮,如袁清岑的《海上偵察兵》、《攔花轎》,蘭建堂等曲藝專集《奪算盤》等相繼出版,1964年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人民政府網 2006-10-1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略論古箏演奏技巧的傳承與沿革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