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南陽

南陽曲藝藝術概述(4)

2013/11/14 10:23:21 點擊數: 【字體:

12月,在河南省現代曲(書)目觀摩大會上,南陽代表隊向省會人民匯報演出了一批優秀曲藝新作:三弦書《兩親家》、《女貨郎》、《八塊八》;大調曲子《助人為樂》、《一條排水溝》、《姑娘心里有主意》;河南墜子《山呼海嘯》;山東琴書《一只烏皮雞》等。與此同時,一批說、唱、表演俱佳的青年曲藝演員張玉秀、胡運榮、陳友蘭、馬香申、雷恩久、白靈芝等脫穎而出,特別是張玉秀演出的《女貨郎》獲得高度評價,《河南日報》請張玉秀撰寫文章介紹她的表演體會及所走過的道路。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60年代可謂是南陽曲藝的黃金時代。“文化大革命”開始,大多數曲藝作者、演員受到迫害,被打為“牛鬼蛇神”,揪斗、批判、游街示眾,有的演員被迫害致死,使曲藝園地百花凋零,慘不忍睹。1976年“動亂”結束后,曲藝隊得到恢復,演員也得到歸隊。配合形勢,他們又演出了《愛田新歌》、《粉碎江青女皇夢》等受到了觀眾好評的新曲目。20世紀80年代,可以說,南陽在曲藝隊伍建設、曲藝藝術革新、曲(書)目創作、曲藝學術理論研究諸多方面碩果累累,異彩紛呈。

   20世紀80年代,曲藝演員們不但內容上編新唱新,在形式上也進行大膽嘗試,如鄧州文渠鄉大調曲子女演員許秀蓮,用大調曲子演唱中長篇大書;南陽縣大調曲子演員夏金亭、地區曲劇團演員胡希華演唱的《李豁子離婚》由河南音像出版社錄制成盒式帶出版發行,在省內外引起轟動。與此同時新的曲目相繼出現,演員、作者也多次獲獎,如1988年11月青年演員朱迎春在參加鄭州由中國曲藝協會、中國曲協河南省分會舉辦的“華中杯”河南墜子明星大獎賽中,被評為河南墜子十大明星之一;由丁心秀創作,王小岳、胡運榮演唱的大調曲子《二嫂買鋤》,在天津舉辦的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北方片)觀摩演出中獲創作演出一等獎;由閻天民創作、吳中麗演唱的河南墜子《賣燒雞》在全國河南墜子“寶豐杯”大賽中獲優秀作品獎;由閻天民創作、朱迎春演唱的河南墜子《張衡觀天》在全國“長治杯”曲藝大賽中獲創作、演員二等獎;由蘭建堂創作、雷恩久等演出的三弦書《紅請帖》,閻天民創作,李國全等演出的鼓詞《青山戀》在第三屆全國曲藝節上獲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由蘭建堂、李文武創作,袁聚海等演唱的三弦書《王鐵嘴賣針》,在1986年全國新曲(書)目比賽中獲創作、演出、音樂三等獎等。作者、演員在創作、演出的同時,極大地弘揚了曲藝文化,并促進了它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受許多文藝形式(如錄像、卡拉OK等)的沖擊和挑戰,作家、演員盡管在曲藝界不景氣的情況下,仍不停手中筆、口中腔,編新、唱新為時代唱頌歌,發展著南陽曲藝文化。

   4. 曲藝理論研究開始起步 0世紀80年代,群眾性的曲藝研究團體紛紛恢復、成立,影響較大的有南陽縣曲藝研究中心、南召大調曲子知音社、鄧州大調曲子研究會等。南陽地區曲藝工作者協會成立后,在全省率先進行曲藝理論探索。1985年12月在新野召開了“曲藝觀眾欣賞觀念研討會”,推出一批論文,其中姜曲凱的《曲藝觀眾心理淺析》刊登在《曲藝論叢》第8期上,陶善耕的《曲藝的經濟斷想》刊登于《傳奇故事》曲藝專輯第3輯中。這個時期的研究成果還有:高連欽主編的《三弦書初探》,崔明主編的《南陽鼓詞淺釋》,以及李長溪、丁心秀編著的《大調曲子初探》,南陽曲協編印的《曲藝的出路何在》等,這些論著在不同層次上探討了南陽曲藝文化的發展狀況,以及它的發展方向。

   歷史上,南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經濟的興盛,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與積累了豐富的曲藝遺產,南陽被譽為曲藝之鄉。大調曲、三弦書、鼓詞在南陽歷史最久、影響最大,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南陽曲藝的“三大支柱”。在三個主要曲種的基礎上,清末和民國時期逐漸引進了評書、墜子、相聲、蓮花落等曲種,建國后,又有了新發展。同時,專業曲藝團隊又有計劃地學習了山東琴書、山東快書、快板書、數來寶、京東大鼓、西河大鼓、東北二人轉等曲藝形式,使南陽曲藝更加豐富多彩。20世紀80年代,流行于家庭內的故事形式,也開始搬上舞臺,逐漸在曲藝活動中發揮其作用。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各曲種傳唱的曲(書)目有3000余篇(部),涉及曲種近20種。

   曲藝來源于民間,來源于歷代文化藝術的發展衍變,由于它通俗易懂,小型多樣,所以適宜在民間流傳,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近些年來,由于電影、電視業的發展,以及流行歌曲的盛行,曲藝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它作為一種民族的民間的藝術形式有其頑強的生命力。曲藝是社會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地研究曲藝歷史和現狀,繁榮曲藝文化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南陽曲藝是源自盆地的鄉音和民聲,它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民間藝術之一,是人們口頭演唱的文學藝術,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是男女老少喜愛的藝術形式。南陽是我國著名的曲藝之鄉,享有“書山曲海”的美譽。1997年10月22日,中國曲藝家協會頒布了關于命名南陽市為“曲藝之鄉”的決定,決定說:“南陽曲藝,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歷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廣大曲藝工作者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努力創作演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精神和藝術感染力的優秀節目,并在傳統曲藝收集整理工作和培養曲藝人才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為城鄉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寶貴貢獻,并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南陽絢麗多姿的曲藝之林中,一部分曲種是本地所產生的,另一部分則是外地傳入后,借地生根開花的。

  大 調 曲 子

   大調曲子原稱“鼓子曲”,又名南陽曲,是南陽曲藝文化中主要曲種之一,現存曲目1200多篇,內容包括民俗風情、列國、三國、紅樓、西廂、水滸、岳傳、西游等,尤其是反映大眾生活的段子,鄉土氣息濃厚,生活情趣濃郁,許多是優美的民間敘事詩,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在南陽乃至全省廣為流傳。大調曲子是曲牌連綴體音樂結構,以演唱小段為主,源于元代的北方小曲,于明中期以后至清乾隆年間逐漸形成,完善成鼓子曲。由于20世紀30年代河南曲劇的興起,俗稱曲劇為“小調曲子”,而把鼓子曲稱為“大調曲子”以示區別,這一稱謂沿用至今。1957年初,時任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的田漢來南陽視察時說:“南陽文化有兩大寶,一是漢畫像石,一是大調曲子,在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學、美學和音樂史上,都有著很高的價值。”

  一、 鼓子曲的形成

   主要是有了鼓子套曲以后,才有“鼓子曲”這一名稱的。鼓子套曲是以[鼓子頭]作為曲頭,中間夾入若干其他曲牌,又以[鼓子尾]作為全曲的結尾的,而鼓子曲的[鼓子頭]、[鼓子尾]與岔曲的曲頭曲尾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人民政府網 2006-10-1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略論古箏演奏技巧的傳承與沿革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