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鼓子套曲
《春景》“鼓子頭”——“鼓子尾”。
《武松還鄉》“鼓子頭”——“陰陽句”——“鼓子尾”。
《好會計》“鼓子頭”——“紐絲”——“打棗竿”——“呀呀喲”——“蓮花落”——“坡兒下”——“飛板陰陽”——“陽調”——“鼓子尾”。
《張松獻圖》“鼓子頭”——“陰陽句”——“銀紐絲”——“太平年”——“蓮花落”——“潼關”——“打棗竿”——“羅江怨”——“呀呀喲”——“坡兒下”——“詩篇”——“雙疊翠”——“陽調”——“疊落”——“滿州”——“漢江”——“鼓子尾”。
(二) 垛子套曲
《何趕信》“垛子頭”——“寸子”——“流水”——“垛子尾”。
《描影尋夫》“垛子頭”——“寸子”——“流水”——“疊斷橋”——“哭皇天”——“軟詩篇”——“硬詩篇”——“垛子尾”。
(三) 金鑲邊
《斬黃袍》“滿江紅”一、二、三、四腔——“銀紐絲”——“剪剪花”——“滿州”——“落江怨”——“潼關”——“太平年”——“蓮花落”——“漢江”——“陽調”——“疊落”——“滿江紅”五、六腔。
《傳柬》“碼頭”一、二、三、四腔——“小桃紅”——“浪淘沙”——“碼頭”五、六、七腔。
《闖王遺恨》“碼頭”一腔——“銀紐絲”——“碼頭”二腔——“小桃紅”——“碼頭”三腔——“太平歌”“碼頭”四腔——“北流”——“碼頭”五腔——“太湖”——“碼頭”六腔——“蓮花落”——“碼頭”“七腔”。
(四) 越調套
《鶯鶯游廟》“越調頭”——“背弓”——“西滿川”——“金錢”——“銀紐絲”——“背弓”后三腔——“越調尾”。
除上述幾種套曲外,還有一種單純的曲牌連綴體形式,即不用某一曲牌作頭尾,可任意聯綴。最簡單的只用了兩個曲牌,如《藍橋會》“滿州”——“陽調”——“滿州”——“陽調”——“滿州”——“陽調”。這種由兩個曲牌循環的方式,近似元散曲中的纏達。也有十幾種曲牌相聯而成一套的如《趕舟》,近似元散曲之纏令。
在鼓子套曲中,有幾種曲牌習慣于連接在一起,這些是:“石榴花”接“小上樓”,“打棗竿”接“落江怨”,“南羅”接“北流”。其次還有“呀呀喲”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