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莊村一位村民在畫虎(資料圖片)
【閱讀提示】
待字閨中,要風風光光地嫁出去,僅僅需要一個適婚的年齡嗎?
顯然,年齡不是硬件,秀外慧中才是惹人傾慕的資本。商丘有70多項市級非遺待字閨中,等省級、國家級非遺新一輪的申報與審批塵埃落定,誰會是成功“上嫁”的那一個,那一批?
在文化藝術上,“秀外”,很多來自外力的創意與運作。創意來自一個人的“頭腦風暴”,是智慧帶來的高產出、高產值。像近年來北京在一片廢墟上崛起的“798”,那里靠藝術聚焦世界的目光,靠創意滾動四海的財富。
但如果只是“秀外”,到底來得虛,似不中用的花拳繡腿,擺姿再好看,很難招招制敵。歸根結底看,還是“慧中”來得實在,靠譜。如同現在人們常掛嘴邊的“安全感”,彰顯“慧中”的藝術及其產品,才能給人使用上的“安全感”,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最終贏得消費信任。
“慧中”是一種內生力,內生才能永生。一樣藝術及其產品,只有不斷強筋健骨,在傳承和尊重舊有精髓的基礎上,善于打破,勤于刷新,甚至是敢于毀滅,勇于創造,方能在日益激烈的博弈與角力中,靠強大的內生力,立于不敗之地。
畢竟,當下是一個“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時代,水漲船高的時勢,造就草根藝人,更無形中提升了平民的藝術審美。這讓我們看到,“秀外”與“慧中”如同一項藝術及其產品的左右手,左手“秀外”,右手“慧中”,雙拳同時發力,加大的自然是勝算的籌碼。
商丘70多項市級非遺名產中,屬于民間藝術類的有金麥草畫、王公莊繪畫藝術、刻瓷藝術、于文學民間雕塑、面塑、陳氏石碑雕刻藝術、經氏木雕、黃氏梅花篆字、孟氏仿古玉雕等。
像王公莊繪畫藝術,雖然還只是市級非遺,但早已發展成國家借鑒。“南有大芬村,北有王公莊”,這樣的相提并論,凸顯兩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啟迪,更揭示它們的發展高度。再說金麥草畫、刻瓷藝術等,因為藝術,所以“上嫁”,不在可能,只在早晚。
王公莊繪畫藝術:歷史的生動選擇
近年,王公莊的虎畫已成為南北兩大文博會上的常客和熱寵。南是深圳文博會,北是北京文博會。
5月17日第九屆深圳文博會開幕式當天,王公莊“四大虎王”之一的王建民就在現場為前來參觀的客商講述他作品的內涵。
此前,3月26日,由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辦、民權縣農民畫家協會承辦的“虎魂·神韻——中國畫虎第一村河南民權王公莊畫虎展”在深圳大芬美術館開展,展出王公莊農民畫家作品100余幅,參觀人員絡繹不絕,贊聲如潮。
是歷史選擇了王公莊,讓一個村莊、一群農民站在了時代的肩膀上,望到了一個更為廣闊、有為的大世界。“時代的肩膀”,正是王公莊繪畫藝術發展的特殊之處,即是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變革中,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村莊遇到了一個特殊的際遇——國家文化體制改革。“十七大”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政策的出臺,讓“2005年”成了劃分王公莊歷史的鮮明界點。
這一年9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在眾多文化專業村中慧眼“發現”了王公莊,并把它定為“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從那時起,王公莊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一手拿鋤頭,一手拿筆桿,開始走上以繪畫為主導產業的致富路。
同樣是在政府引導下,王公莊人成立了自己的繪畫有限總公司,申請注冊了“民權虎”“王公莊”商標,到各地舉辦畫展,組建經紀人委員會,開通畫虎村網站,建立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基地,聘請全國知名畫家“走進來”,推薦他們“走出去”。
如今,王公莊的農民畫家們已經把繪畫藝術轉化為商品,把繪畫工作轉化為產業,正在以標準化、批量化和商品化形成繪畫產業的規模化。他們的畫作以投放市場為目的,以適應市場為手段,以銷定產,讓藝術和市場接軌,讓繪畫與產業聯姻。畫虎業已成為王公莊人致富路上一種富有活力和前景的文化創意產業,隊伍在壯大的同時,利益的“雪球”也在越滾越大。
目前全國各地知名畫市上,都有著“民權虎”的一席之地,且出口韓國、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遠銷美國、加拿大等國。王公莊也不再僅僅于一個村莊,而是中國畫虎第一村、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魅力鄉村、中國獨特的風格村等。
去年,商丘為建設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發展先行區,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全市重點建設了七大文化產業園區,其中就有民權王公莊繪畫文化產業園區。
該園區將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整合政策、項目、資金等資源,重點建設好培訓基地,如建立培訓機構,建設虎文化園和虎嘯山莊餐飲賓館,打造全國虎作品集散地、全國畫虎作家實訓地和藝術交流中心。主攻畫虎,放大“虎文化”元素。吸引繪畫名家在王公莊設立畫室或培訓機構。打造“中原虎”“華夏虎”品牌,探索連鎖加盟、公司化經營等多種形式,形成創作、生產、經營、銷售一體化。開發虎頭靴等繪畫相關產品,拉長產業鏈。做好產業融合,建設農業觀光園、休閑娛樂中心、文化展覽室等,打造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輝映的文化旅游產業鏈,促進畫虎產業和旅游、觀光融合發展。
記者為王公莊寫過不止一篇稿子,思考也不止一次兩次。一個村莊不僅走在了中國中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前沿,而且早已成長為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典范”。是什么將王公莊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秀外”,這是歷史的選擇,文化的眷顧,多方力量不遺余力地扶持和推動。“慧中”,這是王公莊人自己對自己的發現和成就。
王公莊離小宋莊有多遠:“借智”亦是“借力”
2011年春節期間,記者隨中國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蔣曄先生一行到王公莊采風。在認真瀏覽了王公莊藝術展廳所有珍貴的圖片后,蔣曄感嘆:“這是未來的又一個小宋莊啊。”
小宋莊是怎樣一個村莊?在哪里?之于王公莊繪畫藝術,它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借鑒?
小宋莊也是一個畫家村,在北京通州區。2008年中國文化界一樁備受矚目的小產權糾紛案,即十幾位藝術家與村民的房屋買賣糾紛,藝術家們敗訴,一樁糾紛案一夜間讓這個畫家村橫空出世。
小宋莊畫家村,核心區在小堡村。幾十年前的小堡村村子里見不到一座樓房,村里和鎮上各有一個小賣部,只賣些日用品,僅有的一個飯館,只有四五張桌子,顧客主要是來往的貨車司機。村里多是土路,一下雨,到處是小水洼,泥濘不堪。
如今,這些景象早已是一去不返。小堡村村口有一個題寫著“中國·宋莊”的現代門洞,門洞后綿延幾公里的柏油路兩旁,密布著飯館、畫廊、工作室、藝術館等,儼然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城鎮。當前正朝著更國際化、更商業化的“藝術名鎮”發展。
小堡村的這些變化,與一批藝術家的偶然到來密不可分。1994年春節臨近,16位最初在圓明園畫家村的藝術家來到小堡村,他們相中了農家大院,買下了其中的16處,成為首批來到宋莊的藝術家。起初有些畫家受到一些干擾,但當時的小堡村支部書記崔大佰保護了他們,讓他們得以在小堡村生活下去。
從1994年到2003年的10年間,小堡村不斷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家,人數破百。他們在小堡村生活、創作、辦畫展、交朋友。還有一些畫家在以小堡村為中心的宋莊其他村莊定居下來,直到今天。
2003年以前,以小堡畫家為主的宋莊畫家在國內并不為眾人知曉,但在國外已引起很多關注。這些畫家受邀參加了很多大型世界性文化藝術展,如:德國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等。因這些藝術家的走紅,小堡村以“畫家村”開始聲名鵲起。但當地村民從畫家那里受益并不多。
2004年4月,通州區宋莊鎮換了胡介報擔任黨委書記,他對一方領導主要作用的理解是:整合當地資源,提出發展思路,搞活地方經濟。正是這位書記,給宋莊發展帶來了新思維。胡介報到任后,用兩個月的時間做調研,發現當時宋莊鎮已聚集了300多位藝術家,主要集中在小堡村,其中不少人在國際上已有些名氣。
經過調研,胡介報意識到這些藝術家的重要性,當年下半年便提出“文化造鎮”戰略。2005年伊始,鎮政府請了一家專業咨詢公司為宋莊“把脈”。此后,一系列具體發展宋莊文化產業的舉措出爐,打造“中國·宋莊”品牌成為首要任務。2005年10月22日的首屆宋莊藝術節上,長2公里的宋莊路兩側擺滿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千余名畫家過去10多年在宋莊創作的精選,是宋莊畫家的第一次集體亮相。數千人來參觀,飯館連面條都賣光了。從這一年開始,小堡、宋莊和藝術文化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進入人們的視野。如今的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小堡村,著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2008年村集體投資3000萬元,建造了5000平方米的美術館,小堡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正在邁向一個新高度。
小堡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新思維呈現以下特點:一、創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文化新村;二、舊廠房改造,籌建文化創意產業平臺;三、農民投資創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四、文化創意產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此外,本村農民通過向畫家出租房屋,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怎樣審視王公莊與小宋莊的距離,蔣曄表示:“農民就是農民,讓他們每個人都成為一流的畫家,這太嚴苛,也還不太現實。但產業就是產業,王公莊虎文化產業的發展,這是很現實的一點,很有前景,也很有潛力。王公莊文化產業要藝術,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藝術的東西要逐步培養,因為關系到品牌的品位和價值。但當下要重點為之的,是產業。產業是文化的產業,如何將文化產業鏈拉長,而且要有韌性,搞好創意是重中之重。這一點可以借鑒小宋莊模式,也可以參考中關村‘798裂變’。”
王公莊繪畫藝術的“上嫁”指日可待。因為借鑒就是借智,借智就是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