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馬屯制鼓藝人:傳承百年技藝 網上銷售大鼓

2014/7/10 11:26:51 點擊數: 【字體:

            馬屯制鼓藝人:傳承百年技藝 網上銷售大鼓
 
                                  馬現鋒的院子里排滿大鼓。
 
    近日,我們走進被譽為“中國鼓鄉”的馬屯村,聽制鼓藝人馬現鋒講述他與大鼓的故事。
    體驗
    “一錘定音”最顯功力

  
    馬現鋒今年32歲,像村里的大多數制鼓者一樣,他的鼓廠也是一家家庭作坊式企業:幾間平房和一個大院子——雖規模不大,卻遠近聞名。
  
    鼓廠共有10名工人,馬現鋒自己平時已經很少做鼓了,只有遇到直徑3米以上的大鼓時才會上陣,親自操刀制鼓的最核心環節——蒙鼓皮、定鼓音。
  
    馬現鋒向我們講起了制鼓的工序——制鼓皮、下料、合圈、蒙鼓皮等。一面鼓的制成時間也根據鼓的尺寸大小和制作工藝而不同,短則幾十天,長則數個月。
  
    馬現鋒說,鼓皮是由整張牛皮制作而成,先用堿等原料將牛皮泡軟,再將牛皮上面的脂肪全部刮掉,只留最外面的一層皮子,最后按鼓的尺寸裁好,拉伸后釘在木板上晾干才能用。
  
    馬現鋒說,制鼓最好的木料是楊木,其次是槐木和椿木。選好的木料被制成弧形板料后,就可以裝進烘干房了。徹底烘干的木料再晾兩天就可以往模具里放了,之后木料將被制鼓藝人用特質膠水粘合起來。一個鼓的雛形就此產生。接下來的程序還有拋光、上膩子、刷油漆。
  
    “我們主要承接大型鼓的制作,如何保持鼓不變形是關鍵。”馬現鋒說,制作3米以上鼓時,鼓內圈還需用鋼板固定,讓鼓面受力均衡。最后就是蒙鼓皮了——把晾干的鼓皮在清水中泡軟,打好邊眼后再借用千斤頂拉伸鼓皮,定音結束后釘上鼓釘,一面鼓就算基本制作完成了。
  
    走進鼓廠的一個塑料棚,兩名工人正在蒙鼓皮。馬現鋒說,蒙鼓皮說起來很容易,但卻是整個制鼓流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而定音是最考驗制鼓者功力的,“鼓做得耐不耐打,聲音好不好聽,全憑制鼓者定音的手藝”。

馬屯制鼓藝人:傳承百年技藝 網上銷售大鼓
 
                      馬現鋒親自制鼓。
    背后
    “制鼓大王”屢創奇跡

  
    “西安鼓樓上,有俺爸做的鼓”
  
    馬現鋒的父親叫馬遂安,素有“制鼓大王”之稱,尤其擅長制作特型鼓和大型鼓。馬現鋒17歲就開始跟父親學習做鼓手藝,3年后基本掌握了父親的整套手藝。前兩年其父過世后,馬現鋒夫婦開始經營鼓廠。
  
    “聞名全國的西安鼓樓上有一面直徑為3.1米的大鼓,就是我父親制作完成的,當時曾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回憶起這些,馬現鋒十分自豪。馬遂安還復原了中國歷史上的近百種鼓。這些鼓至今仍陳列在西安鼓樓的二樓展廳里。
  
    曾制作“天下第一大鼓”
  
    馬現鋒說,2006年他與父親一起制作了“天下第一大鼓”。這面鼓直徑達3.48米,高度為1.89米,現在還珍藏于南岳大廟。
  
    “天下第一大鼓”是湖南旅游節組委會為南岳衡山國際壽文化節量身定制的。據說當時組委會工作人員來到馬屯村聯系訂制大鼓時,一聽大鼓的直徑要達到3.48米,沒有鼓廠敢接這個業務,最后馬遂安父子壯著膽子接了下來。在這面“天下第一大鼓”的制作過程中,馬遂安父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因為鼓的直徑達3.48米,整張牛皮的直徑就需要4米以上。為了搜尋合適的牛皮原料,父子倆幾乎跑遍了全中國,最后終于花巨資從德國買回了一張合適的牛皮。為了得到韌性和硬度適中的楊木,馬遂安還專門前往嵩山深處尋找。“在蒙鼓皮時,我跟父親用了整整5天時間,光是鼓釘就用了6000多個。”馬現鋒說。

馬屯制鼓藝人:傳承百年技藝 網上銷售大鼓
 
                               工人為鼓刷漆。
 
    借助網絡營銷,將大鼓賣到國外
  
    時下,網絡營銷日漸流行,馬現鋒及時抓住了這個新商機,“網絡太方便了,我們只要把鼓做好,再也不用跑出去到處推銷了”。
  
    “無論是指甲蓋大的微型鼓,還是直徑兩三米的大型鼓,我們都能做。”馬現鋒說,自從他建立了鼓廠的營銷網站,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訂單不斷,甚至還有日本和美國客商在馬現鋒的網站上訂鼓。
  
    說到自己的龍年心愿,馬現鋒告訴我們,前段時間一名外地客商向他訂制了一面大鼓。這面大鼓制作完成后,將再一次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希望這面大鼓能制作順利吧。”馬現鋒笑著說。
 
馬屯制鼓藝人:傳承百年技藝 網上銷售大鼓
 
         馬遂安父子制作的“天下第一鼓”。 (資料圖片)

    采訪手記
  
    據村里老人介紹,馬屯人制鼓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現在馬屯的制鼓工藝已經從傳統的純手工轉換成半機械化制作。機械設備的引進和網絡營銷的運用,讓村民們口袋鼓了起來,也讓“中國鼓鄉”的美譽名揚天下。
  
    據緱氏鎮有關負責人介紹,馬屯的制鼓家庭作坊現有約200家,規模與馬現鋒鼓廠相當的有30家,鼓種包括軍鼓、花鈴鼓、太平鼓、腰鼓、戰鼓、威風鼓、花盒鼓、板鼓等幾十種,制鼓已成為馬屯的支柱產業。“全國近八成大鼓都是我們這兒生產的!”馬屯村支書馬二懷自豪地說。借助網絡的優勢,馬屯大鼓已經走出國門,遠銷日本、韓國、朝鮮、法國、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各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洛陽網-洛陽日報(2012-02-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