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黃順力、李衛華兩位先生所論,以個性解放為基調的五四精神,在《河南》也已有所顯現。魯迅1908年在《河南》第七期上發表《文化偏至論》,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以及“自覺至,個性張”的思想。著名文學評論家舒蕪曾認為,“魯迅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乃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的最高峰,不僅非當時的權威梁啟超、嚴復所可及,也超越了后來五四時期的主將陳獨秀、胡適”。《河南》在近代啟蒙思想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見。
發現魯迅,不能不說是《河南》的一大貢獻。
學者張絳曾撰文介紹,1907年,27歲的魯迅正在東京,他原本打算與許壽裳等人創辦文藝刊物《新生》,由于經費困難,未能實現。不久《河南》創刊,通過周作人與魯迅取得聯系,于是魯迅、周作人、許壽裳等都成為《河南》的撰稿人。魯迅以“令飛”、“迅行”等筆名,先后發表《人間之歷史》、《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裴彖飛詩論》、《破惡聲論》等文章,集中展現了他早期主要思想成果。
張寶明認為,魯迅對《河南》很重要,《河南》對魯迅同樣也很重要。魯迅后來在《墳·題記》中談道:“因為那編輯先生有一種怪脾氣,文章要長,愈長,稿費便愈多。”正是《河南》的約稿,使魯迅更多地讀書、思考、積累,并用文字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地整理出來。“前期的這些作品,奠定了魯迅作為啟蒙文學家的方向。”張教授說,“這段經歷,是他成為魯迅的一個重要理由”。
《河南》僅出版了十期,其犀利的革命言論,為清政府所難容,日本警察廳受清廷駐日使館請求,勒令其停辦。張鐘端也因此被停止官費,劉青霞得知后,當即匯款,助他完成學業。
盡管如此,在辛亥革命前夕創刊的《河南》,仍對清末民主革命興起與河南社會變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馮自由曾高度評價革命宣傳之重要:“中華民國之創造,歸功于辛亥前革命黨之實行及宣傳之二大工作。而文字宣傳之工作,尤較軍事實行之工作為有力而普遍。蔣觀云(智由)詩云,‘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誠至言也。”20世紀初期的河南,風氣閉塞,民眾思想落后于形勢。《河南》的問世,極大改變了這種局面,如時人所論,對河南思想的啟蒙與革命思想的開發,“此雜志之力多焉”,“河南之革命思想,自是激蕩,且由言論時期,進至實行階段”。□首席記者姚偉實習生孫燦文圖【原標題:“‘一品誥命’的革命路”系列5 《河南》讓河南走向時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