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河南籍學生中,加入同盟會的為數不少。1905年8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并成同盟會,共推孫中山為總理,河南光山人曾昭文為書記,曾紹文隨即介紹16位河南留學生入會,其中就有被劉青霞引為同志的張鐘端和潘培祖。1906年,河南武備學堂的50名學生,因鬧學潮遭監督(校長)排擠,被派往日本學習陸軍。孫中山對這批人非常重視,派張繼、鄒魯、曾昭文等人前往碼頭迎接,并親自接見兩次,隨后由曾昭文介紹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同盟會,因此當時河南人成為同盟會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到日本后,劉青霞在東京租房居住,放足后始出外活動。由張鐘端等人引薦,她交往的主要是革命黨人,除河南籍學子外,唐群英、朱珍吾等女革命黨人也常來拜訪。
那時留日學生思想極為活躍,身在異國,清政府的控制力大為降低,流亡日本的革命黨和立憲派,紛紛興辦報紙雜志等傳媒,反對列強侵略和清廷專制,傳播新思想、新理念,喚起留日學子的救國熱情,使他們成為清末巨變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回望那段歷史,有學者認為,“在這個(推翻君權,建立民主共和)過程中,留日學生的貢獻尤大。因為他們提供了理想的政治思想,發展組織以及傳播主張,使海外的涓滴匯成國內的洪流”。
所謂“環境造就人”,身處眾多仁人志士之中,劉青霞沐浴到民主、自由思想的光輝。這些全新的思想,對于飽受宗法制度束縛、封建家族禁錮的劉青霞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令她醉心、向往,不知不覺中深受影響。而同盟會員們憂國憂民、獻身革命的熱情,更激發了她匡救國難的愛國之心。出國之時,劉青霞走的是官方途徑,說明她還比較傳統、保守,但在新思想耳濡目染之下,她的觀念發生質的變化,迅速融入革命熱潮,全身心投入同盟會活動中。經人介紹,她加入了同盟會,成為當時河南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
這時,張鐘端等人正醞釀出版《河南》雜志,但苦于經費無著,遲遲不能如愿。劉青霞得知消息,當即決定捐款兩萬元,使《河南》得以問世。
由于經費充裕,《河南》稿源充分、發行量巨大,在當時《浙江潮》、《江蘇》等早期留學生刊物都遭禁或因故?,《河南》狂飆突起,成為最有影響的傳媒之一。
“《河南》使河南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張寶明教授的評價十分中肯。□首席記者姚偉實習生孫燦文圖【原標題: “‘一品誥命’的革命路”系列4 赴日考察投身同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