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時的中國積重難返,憂急攻心的馬丕瑤不久病逝,時年65歲。他的兒子馬吉樟前往廣東,護送父親靈柩回歸故鄉,1895年十二月,馬丕瑤被安葬在安陽西蔣村之南。光緒皇帝感其忠誠,特授“光祿大夫”、“振威將軍”。
【興實業辦教育開風氣之先】
馬丕瑤的“十策”,不知道清政府接受了多少,但他生命最后時刻的思想光芒,卻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子女。
作為家族興旺的肇始者,馬丕瑤在家族內無疑有著崇高的地位,他的個性、他的言行作為,當被家人奉為圭臬。他去世時,大兒子馬吉森39歲,二兒子馬吉樟37歲,三兒子馬吉梅30歲,都正當人生盛年,在父親思想的影響下,他們走出傳統舊軌,選擇了新的個人發展道路,成為河南開風氣之先者。馬氏家族也因此長期興旺。
馬吉森曾在家鄉組織民眾開鑿北天平渠,興修水利,造福一方,又創設車馬局便利交通,馬丕瑤辭世后,經過數年的積累和準備,馬吉森先后開辦煤礦、紗廠,成為河南早期著名實業家。《續安陽縣志》曾評價道:“安陽今日工商業,稍見擴展,吉森實創某端。”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馬吉森傾盡早期積累,又聯合幾位當地士紳,在安陽縣觀臺鎮六河溝(現屬河北磁縣)創辦股份制煤礦。六河溝煤質優良,既適合煉焦也可作為動力煤,早在明代就有開采,但直到清末,這里還是只有幾家小煤窯,仍處于手工開采階段,生產規模極小。馬吉森等率先使用機械開采,并采用新式企業管理,注冊名為“六河溝機器煤礦”,資本最初8.4萬元,第二年擴股達到70萬元。
六河溝煤礦臨近平漢鐵路(現京廣鐵路),煤質優良,價格適中,遠銷北京、天津、湖北、安徽、陜西等地,很快成為當時全國十大煤礦之一。由于創設之初馬吉森等人即制定了科學的管理制度,這個煤礦長期興旺,后來演變為如今的河北峰峰煤礦。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吉森又聯合咸豐狀元孫家鼐等人,集資200萬元,引進西方紡織機械,創辦安陽廣益紗廠,規模為22344錠,占地330畝,房屋2724間。這是河南近現代最早的大型機器紡紗廠,居全國民族資本紡紗廠第六位,后演變為今天的豫北棉紡廠。
因興辦實業成績斐然,清政府農工商部先后任用馬吉森為四等議員、平糶局總辦、礦務局會辦等職,勘察礦產,興辦北洋官礦,馬吉森勤勉能干,成為中國近代實業界的重要人物。
在馬吉森影響下,馬家老三馬吉梅后來也創辦安陽大中、大生、固城煤礦公司,成為安陽實業界重量級人物。
馬家老二馬吉樟雖在官場,卻對興辦教育情有獨鐘。1905年科舉廢除后,新式學堂應運而生,馬吉樟聯合河南在京官員,籌集巨資興辦“豫學堂”,并被推舉兼任監督(即校長)。后在湖北任按察使時,他多方設法,節省各種開支28萬兩,選送40名學子赴美留學。
馬家小妹劉青霞后來興辦各種新式學堂,出巨資創辦《河南》、《中國新女界》、《自由報》等報刊,這些作為,都可以看到乃父“臨終十策”的影子。□首席記者姚偉實習生孫燦文圖【原標題:“‘一品誥命’的革命路”系列2 甲午之痛激活馬氏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