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上任之時,天津的《民約報》如此報道:“劉女士競爭慨然以為己任……各大團體接電后均至車站歡迎(計有30余團)。是時汽笛鳴鳴,劉女士至矣。遂皆肅然脫帽致禮,劉女士亦依次答還,頗極一時之盛。”
追求自由:“一品夫人”作詩言志
劉青霞在守寡后,正是風華正茂,因此,很多族人指責劉青霞的罪狀之一便是:不守婦道。
劉青霞在守寡后,到底有沒有重新燃起愛情之火,在記者看到的史料中,鮮有描述。僅在屈春山、張欣山所著《血灑東京》一書中,描寫了劉青霞對領導開封辛亥革命的張鐘端懷有特殊感情。
劉青霞資助的《河南》雜志,是由張鐘端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1911年,在張鐘端犧牲后,他的遺物也是由劉青霞轉到老家中……由此種種,可判斷兩人交往頗深,但是否互有愛意則很難考證。在張鐘端的遺子張夢梅為《血灑東京》所作《序》中,稱兩人“在推翻滿清王朝的斗爭風雨中,同舟共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無論是否追求到愛情,劉青霞熱烈追求自由的精神則多有表露。
在劉青霞婆母去世時,恰逢尉氏大饑,她施舍粥飯一月,被光緒皇帝誥封為“一品夫人”。按說,有了這種稱號,她應該跟皇帝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但是,她創(chuàng)辦華英女校時,卻要求學生入學后首先放足,這個要求跟封建禮教是背道而馳的。
在《自由報》創(chuàng)刊時,她更是作了一道詩:“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聲飛筆底,洛陽紙貴泄春華,開遍自由花;自由好,妖霧慘夷門。手撥摩天旗影蕩,腰懸橫河劍光騰,奪轉自由魂;自由好,過渡帳過津。揭破九幽超變相,羅膽萬佛見天真,崇拜自由神;自由好,五岳獨稱嵩,燕趙健兒身手銳,犬羊部落羽毛空,撞破自由鐘。”
但是,對身處如狼似虎的劉氏族人中的劉青霞來說,無論是財產還是愛情,“自由”都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而已。“處茲悲境,對于家庭甚覺短氣灰心。”她說。
千金散盡:一代富孀凄涼離世
財產帶給她榮耀,也帶給她麻煩。劉氏族人和劉青霞爭奪財產的訴訟歷經十幾年仍未結束。
1913年,為了從無邊無際的財產訴訟中脫離出來,她曾兩次南下與孫中山會面,想把全部的百萬家產捐給政府修筑鐵路。當時正缺資金的孫中山很感動,揮筆題寫“天下為公”、“巾幗女杰”八字贈給她。但由于信息傳遞方式的落后,孫中山的令文還沒到尉氏,南北談判已決裂。劉氏族人由此陷害劉青霞私通南方政府。
1922年,當馮玉祥任河南督軍后,下文將劉氏家產充公。這樣,才平息了這場家族紛爭。關于此事,也有人說是劉主動捐出去的。
充公的財產很難再回來。1933年,當劉氏族人要求歸還劉氏財產時,當時的河南省主席劉峙假裝答應,并一本正經地刊發(fā)了《省府奉令發(fā)還尉氏劉姓財產》的消息,其中稱,當時劉氏家族多年為爭財產訴訟,這時,馮玉祥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對劉青霞說:“外人不明了汝家事,案無結日。吾今為汝等息之。”
對馮玉祥這招,劉峙認定為:“蓋以強制手段,將劉姓財產掃數充公。”他還同意歸還財產。但劉氏后人收到的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對于劉青霞來說,巨額財產充公,自己從此也身無牽掛。就在財產充公的次年,她回了安陽娘家,她幾乎是一無所有,除了滿臉的風霜、幾件帶著補丁的衣服。就在一年前,她還捐給尉氏縣平民工廠5萬元捐款,給開封難民收容所衣衫襤褸的孩子們捐了40套新衣服。
當年,她在娘家去世(一說劉青霞是在1922年去世),時年47歲。關于她的死因,一說是病死,一說是被娘家人害死,至今難做定論。
現(xiàn)在開封和尉氏都存有劉青霞的舊居。其中,開封宅院位于劉家胡同,坐北朝南。
尉氏宅院分東西兩院,東院存留著劉青霞舊居“師古堂”的部分建筑。這是一座四合院,全盛時有房300余間,主院現(xiàn)存房屋36間,院中有劉青霞親自栽種的一棵臘梅。
西院曾是中共尉氏縣委機關樓,有三套院落,如今仍住著居民。在此地已居住30年的朱振中老先生仍記起新中國成立初期這里的情景:大門直通到街上,進門后就可以順著大房檐走,下雨時也淋不住人;立在石礅上的木柱子擎住了房檐,石礅的直徑有30厘米。
“這房子100年前是劉家的,那時可氣派了,掌柜婆叫劉青霞。現(xiàn)在,光這套院落里就住了7戶人家。”他說。■商報記者 賴海芳 文/圖【原標題:辛亥女杰劉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