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崔琦是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后,第6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他1936年生于河南省寶豐縣,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1957年在香港培正中學畢業,隨后到美國繼續深造,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82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
崔琦:母愛讓我走進諾貝爾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1998年10月13日宣布:將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作出的重大貢獻!
這是一個令世人矚目的獎項,也是一個轟動世界的消息。
面對殊榮,含淚憶慈母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新聞公報中介紹說:斯托爾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1982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后加以相當于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比如阻力消失、出現幾分之一電子電荷的奇特現象等。一年之后,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作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
公報還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消息傳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立刻沸騰了。當天清晨,崔琦教授像往常一樣,步履輕盈的邁進校園,學校的部分師生一下子潮水般地向他涌來。當大家紛紛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時那樣微微一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進了實驗室。面對殊榮的那一刻,這位年過花甲的科學家的思緒迅速穿越時空隧道,飛回故鄉,飛回童年,飛回母愛的風景里……
在記者招待會上,他含淚回憶起難忘的童年時光和母親對自己的深刻影響:“小時候在鄉下,耕田、割草、放牛,能從中學畢業已算幸運,但是母親有遠見,自己不識字,卻堅持要子女上學……”
——崔琦的母親王雙賢本是富家閨秀,那時的王家是寶豐附近有名的殷實之家。王雙賢兄妹四人,三個哥哥都是讀書人,其中大哥王治軍曾留學日本,在那里,他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會,后來在革命工作中被仇敵暗殺。二哥王治安是當時有名的教書先生。三哥王治寰解放前曾任郟縣中學校長,后移居澳門。無疑,按照王家當時的條件,王雙賢完全有讀書習文的機會,然而,其父卻固守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不讓她與三個哥哥一起進私塾接受教育,所以王雙賢不識多少字。在那個年代,遭遇如此不公平的待遇,王雙賢只能在心底里委屈。
——成人之后的王雙賢是帶著失學的缺憾和委屈嫁到并不富裕的崔家,所以當她有了4個子女之后,便暗暗發誓:不管生活多么艱難,也不論男孩女孩,我堅決要他們都讀書。正是在這位開明的母親支持下,崔琦的3個姐姐崔穎、崔珂、崔璐從小就被送到三舅王治寰身邊念書。最后,三姐妹先后都讀了大學。這在今天也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在舊中國的農村,倒是十分罕見。所以王雙賢開明的教育觀念,成為當時方圓數百里的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