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琦作為家中惟一的男孩,母親對他的教育自然抓得更緊,要求更嚴。盡管母親不太懂得讀書學習的門門道道,但她只認準一個理兒: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寫手生。只要常寫常念,沒有學不好的。因此,在崔琦剛剛入學那陣子,她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看沒文化有多可憐!眼下,你有機會上學,一定要用心。只要你好好學,不管咋樣,家里都支持你。”她還跟兒子“約法三章”:不許逃學;在學堂里要用功;出了學堂要趕緊回家溫書,不準在外面玩。懂事的小崔琦面對慈母那嚴肅的目光,使勁地點點頭。那時候,別的孩子放學后,總是愛在路上磨磨蹭蹭不肯回家,而崔琦走出學堂便趕快朝家跑,從來不在路上玩耍。回到家里,要么幫助父母干家務,要么溫習功課。盡管崔琦平時學習自覺用功,但王雙賢還有些不放心,總是隔三差五地再督促督促。
崔琦的勤奮換來了優異的成績,頗受先生的賞識。父母為此也十分欣慰!
1949年,崔琦在新寶鎮的高皇廟高小畢業。由于當地沒有中學,三舅又全家移居澳門,所以,他只好輟學在家。這可急壞了母親!轉眼間兩年過去了,當地需要就學的人太少,依然沒有新建中學。不得已,老人家便決定讓兒子到外地讀書——當時,崔琦的三個姐姐或參加工作、或定居外地,均不在父母身邊,而父母又已年過花甲,本來需要崔琦留在家里照顧他們。可是母親深知教育的要義,毅然決然地讓崔琦赴港讀書。
1951年秋,一個彩菊如霞的日子,崔琦告別了家鄉,告別了父母,踏上了異鄉求學之路。臨行前,母親免不了又是一番叮囑:孩子啊,你應該曉得爹娘為啥要你去外面念書,到那以后,你可要下勁。長大有沒有出息,這就看你自個兒了!崔琦一邊哽咽,一邊答應媽媽。幾天后,崔琦在三姐崔璐帶領下抵達香港,有三舅和定居香港的二姐崔珂的幫助,不久,崔琦便進入香港培正中學就讀。
“正是在母親的支持下,才離開家鄉到香港求學,這對我一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至今,崔琦還常常這樣回憶說。
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因為語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艱難等諸多原因,加上強烈地思念父母,崔琦兩次寫信給母親要求回老家。母親收到信后,禁不住熱淚長流。俗話說,兒子是母親的心頭肉。她又何嘗不牽掛遠隔千山萬水的兒子呢?然而,為了兒子的前途,她只能將思子之情埋在心底,哪肯同意讓兒子回來?她通過別人轉告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求學,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
在母親的鼓勵下,崔琦刻苦攻讀,成績優異,靠全額獎學金完成中學學業,并于1958年獲得美國全額資助,進入伊利諾斯州的奧古斯塔學院學習數學專業,此后,又升入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獲得博士學位后,進入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工作。更令崔琦感動的是,就在他赴美留學時,父親崔長生已身患重病,臥床不起。但是為了不影響兒子學習,母親自己擔負起全部護理、伺候任務,始終對他隱瞞了這件事。直到1959年夏天父親去世,母親也沒對他透露一點兒消息。她認為,兒子在外面做大學問、干大事,決不能讓他分心。
在這之后的9年里,母親不顧自己年老體弱,自我料理生活起居,直到晚年,都沒有影響兒子的學業。1967年,崔琦在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盡管母親并不知道“博士”的確切含義,但她還是為自己這個出息的兒子而激動得熱淚盈眶。一年后,81歲高齡的老人在鄉下默然仙逝,也沒讓兒子守在她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