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冷戰”甚至延續到了學術以外。上世紀50年代初,郭沫若又專門寫了一篇名為《蜥蜴的殘夢》,對董作賓、李濟等人的“舊中國考古發掘”進行了猛烈的攻擊,而董作賓所作的《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則提出了與郭沫若不同的學術見解。
實話實說,我喜歡看文人之間打嘴仗,“真理越辯越明”嘛!當年文字學的祖師爺們——像戴震和惠棟,他們的理念不同,才使清初學術昌明,也才有了“乾嘉學派”的產生。但是,若有意使用政治的手段來抹殺學術上的觀點,則近乎于《四庫全書》一樣的“學閥”行徑了。這是我,一個學人所不能贊同的。至于董、郭二位大師的學養,于此立見高下,不必我來多加評點。
離開了祖國大陸,離開了殷墟,困守孤島,在臺的董作賓對甲骨學的發展趨勢十分悲觀。他在1956年寫的《甲骨學前途之展望》中說:展望世界,甲骨學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學的沉悶,也就是中國史研究之消極停滯,茫無端緒了……
董作賓先生晚年“飄零臺海”,面對“大域洪濤”,時常向往著祖國的統一。按照他的遺愿,2003年4月末,由他的兩個兒子董玉京、董敏將其遺著、手稿、墨跡捐贈給陜西省臨潼兵馬俑博物館永久收藏。(全文完)
編者按:本文雖已草就,但在我心中卻留下很多遺憾。我本該多去采訪幾個地方,例如董作賓先生的出生地南陽、令他夢縈魂牽的殷墟甚至收藏他遺著的臨潼兵馬俑博物館,但時間實在是太短了,從我開始采訪到成文,僅有短短的15天時間,其間的編輯工作還不能中輟。本文中所談到的董作賓先生,也只是管中之一斑而已。這樣的遺憾,只有來日補過了。
本文承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著名甲骨學專家王蘊智先生指正,謹致謝意!【原標題:豫籍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下篇) 分期斷代自此而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