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中國經濟開始活躍。繼1988年嚴重通貨膨脹之后,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彼時,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異常火爆,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
1993年,陳錦華從國家體改委主任的位子上轉到接任國家計委主任。到任伊始,陳錦華就開始著手制定“九五”計劃。然而,他碰到了一個最大的難題——通貨膨脹。1994年我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到24.1%,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是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
“不要搞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不得人心的,通貨膨脹等于政府伸手到老百姓口袋里掏錢。”
擔任國家計委主任的第一年,陳錦華在全國人大做了個報告,目標是要把通貨膨脹率控制到7%。后來通脹率上升到百分之十幾時,當時就有人大委員提議彈劾陳錦華:“怎么計委說了不算?”經濟形勢十分嚴峻。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候,民眾開始搶購商品。據有關資料,老百姓把電風扇、不會轉動的洗衣機都搶回家了,鹽都一麻袋、一麻袋地買。“因為說通貨膨脹價格要漲多少倍多少倍,大家都恐慌了。好多老頭、老太太攢了一輩子養老的錢最后沒了,心里都非常緊張。”鄭新立以親歷者的身份發出感慨。
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是什么?這不能不說一說價格闖關,正是價格闖關造成了群眾心理的緊張,發生了全國范圍內的“搶購潮”。當時理論界提出,價格改革這個關要過,但在過關方式上有分歧。有一些年輕學者,主張價格闖關,鼓吹通貨膨脹無害論。當時,劉國光則主張比較穩健地改革、不應該搞通貨膨脹,馬洪和薛暮橋也極力地向趙紫陽總書記建議不要搞通貨膨脹、不要搞國民收入超分配,因為超分配以后搞通貨膨脹是很嚴重的。
馬洪是鄭新立的老師,他在社科院工經所讀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就跟著馬洪一塊兒搞課題,馬洪是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的創始人。鄭新立畢業后,接受馬洪的建議,本打算留在這個研究中心工作,當時中央書記處研究室要人,他就去了書記處研究室。
鄭新立回憶起一段往事:當年,馬洪還兼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他向趙紫陽提議不能搞國民收入超分配。趙紫陽拍案大怒:“我怎么可能超分配呢?你們沒有生產的東西我不可能分配!”馬洪回答說:“超分配是指價值上的超分配,超分配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不是實物上的超分配,實物上怎么能夠超分配呢?生產多少鋼就分配多少鋼、生產多少糧食就分配多少糧食。”實際上,馬洪講的是商品的二重性。后來,馬洪自己主動給總書記寫了個檢查,趙紫陽反而安慰他:沒必要,不用寫檢查,顧問最大的長處就是敢于直言,顧問敢于直言就是盡到責任了。
當時,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包括鄧力群在內都在提:不要搞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不得人心的,通貨膨脹等于政府伸手到老百姓口袋里掏錢。
“M2增長太快了就會導致通貨膨脹;M2增長太慢了就會限制經濟的增長,不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了。”
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國家計委專門派出考察組到美國去取經,國家計委副主任桂世鏞帶隊到美國考察,鄭新立、郭樹清都是考察團成員,見到了密爾頓·弗理德曼。之后,鄭新立還單獨又去見了一次弗理得曼。
在舊金山,弗理德曼對中國考察團侃侃而談。密爾頓·弗理德曼是貨幣經濟學的鼻祖。他說,國民黨不是共產黨打倒的,是通貨膨脹把蔣介石打倒的。蔣介石搞金元券、搞通貨膨脹,肯定倒臺。我研究的結果,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搞通貨膨脹不倒臺的。通貨膨脹是惹眾怒的,蔣介石搞那么嚴重的通貨膨脹,最后自己垮臺了。他還告訴鄭新立一個很重要的規律:他在研究日本、韓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規律時發現,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M2的發行量大體上等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兩倍,就不會出問題。否則,M2增長太快了就會導致通貨膨脹;M2增長太慢了就會限制經濟的增長,不適應經濟增長的需要了。
回國后,鄭新立將在弗理德曼口中取得的“真經”傳達給國家計委領導。
鄭新立說:“我陪陳錦華干了一任,后來他離任時,我們說,陳錦華在計委干了一件事:抑制通貨膨脹,做得很成功。如果說鄒家華時期是下放投資和管理權限,那么陳錦華時期就是抑制通貨膨脹,通脹率從24.1%到最后降到正常水平,軟著陸很成功。”
“我們圍繞著怎么能夠把通貨膨脹率降下來想盡了一切辦法。”
陳錦華卸任后,鄭新立協助他編了一本書——《實現軟著陸的宏觀調控》,詳細介紹了這五年治理通脹的過程。
鄭新立說:“我們圍繞著怎么能夠把通貨膨脹率降下來想盡了一切辦法。朱基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央行行長。我們從貨幣發行總量上進行控制,但是更多的還是采取增加供給的辦法。因為總體來講,當時大部分消費品還處在供給不足、短缺的狀態,所以增加市場上短缺的農產品、工業品的供給對抑制通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還有價格管理,有一些需要限制的價格要限制。通貨膨脹非常嚴重的時候,必要的行政手段還是要采取的。主要還是采取綜合性的對策,經濟辦法、行政手段并用,最后一步一步地把通貨膨脹率降了下來。1994年通脹率是24.1%,1995年降到17.1%。”
資料顯示,中央政府從1993年夏天開始實施“軟著陸”的宏觀調控,在貨幣政策方面出臺了13條壓縮銀行信貸規模的措施,使新增貨幣供應量M0從1993年的1528.7億元減少到1994年的1423.9億元和1995年的596.8億元。由于吸取了以往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次調控一直遵循“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于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