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朱載堉樂律研究指導思想辨析(3)

2012/4/18 10:56:29 點擊數: 【字體:

四方,每方九寸,其弦為一尺二寸七分二厘七毫九絲二忽二微有奇,則圓之徑率也。
  
    所謂“圓率”即是邊長為9的正方形外接圓的圓周40。“徑率”乃是其外接圓的直徑12.727922。如此,朱載堉的圓周率=40/√92+92=3.142696805。 
  
    顯然,朱載堉的外接圓的圓周40,來自“河圖”天數“十”,所謂“天有四方,每方十寸”。內接圓邊長9來自“洛書”地數“九”,所謂“地有四方,每方九寸”之說。因此說,朱載堉圓周率產生的指導思想,也是由法河圖洛書而來。
  
    朱載堉還基于“洛書”思想,對歷史上一些爭議的問題,作出自己的解釋。
  
    《呂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雜家巨著,其中“黃帝派伶倫制律”一事的記載,尤為后世樂家轉引,然而人們對其中“斷兩節間,三寸九分”的記載,卻有不同理解。人們多數認為“斷兩節間,三寸九分”,是指黃鐘律管的長度。朱氏明察,借父親朱厚烷昔日教誨:“蓋黃帝之尺,以黃鐘之長為八十一分者,法洛書陽數也” 一語,對爭議做了富有邏輯的詮釋。他認為律呂全數是一尺二寸,全數之內,欲得黃鐘長八寸一分,須斷去三寸九分,《呂氏春秋》中“斷兩節間,三寸九分”一語的意思在此,而不在其它。所以朱載堉自信地說:洛書數九,自乘得八十一,是為陽數。蓋十二者,天地之大數也;百二十者,律呂之全數也,除去三十九,則八十一耳。故《呂氏春秋》曰:“斷兩節間,三寸九分”。後學未達,遂指三寸九分為黃鐘之長者,誤矣。
  
    綜上所論,可知朱載堉在他的樂律研究中,始終把法河圖洛書思想放在首位,對采用其思想充滿自信。取法河圖洛書已經成為朱載堉從事樂律研究的航標指南。對此,人們不禁要問,歷史上真有河圖洛書嗎?

    可以肯定地說《周易》是有的,其運演的基本構件八卦也是存在的,分歧點只是后人怎樣評價的問題。至于河圖洛書是否存在,歷史上早就有爭議,這里若要對朱載堉法河圖洛書思想最后做出恰當評價,澄清爭議很有必要。      
  
    河圖洛書的盛傳應始于漢代, 之后學人們對河圖洛書有信的,也有提出質疑以至批評的,比如宋代歐陽修、清初毛奇齡、胡渭等就曾對信河圖洛書之說,提出過批評,其中以胡渭的批評最為激烈。
  
    然今人趙光賢的研究很有說服力。他認為河圖洛書是漢代經學家們由于崇古進而飾古所為。河圖洛書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它不過是初民意識中的神話而已。 本文贊同這種觀點,對朱載堉在樂律理論研究中標舉河圖洛書思想,可以這樣理解:由于“借助想象征服和支配自然力是神話的一個功能”, 朱載堉崇尚河圖洛書思想,實際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借助了神話的影響力,旨在對研究對象進行的一次自我意識的系列序化建構,此并非標新立異,而是人類認識神話、應用神話的共性思維體現。

    二、天地人和諧同構思想
  
    天地人和諧同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主旨是強調天地與人事的關系緊密相聯、和諧對應。這種思想亦導源于前述老、莊的“道法自然”思想,在經過了進一步豐富與發展后,遂為后人所接受成為法則。
  
    朱載堉是崇尚天地人和諧同構思想的,他的“自然之理”思想里就涵蓋有這方面的內容,而且還相當彰顯。他在《瑟譜》、《律歷融通》、《律學新說》、《算學新說》中,將五音十二律與歷對應相配、所做律準尺寸法天地之數等,即是明證。

    以下擬從兩個方面論述朱載堉天地人和諧同構思想。一是律歷融通思想;二是有關他的天地人同構和諧思想的其他散論。

   (一)律歷融通
  
    朱載堉的律歷融通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早期著作《律歷融通》里。《律歷融通》是朱載堉所著一部內容豐富的古代律歷學專著,凡四卷,成書于嘉靖四十五至萬歷九年之間(1567--1581)。書的前兩卷,是作者對自己研究傳統歷法取得成果的介紹,中附一套完整歷法“黃鐘律歷”。后兩卷則是作者有關“律歷融通”思想的精辟論述,也是朱載堉律歷融通思想的精要所在。該書現已成為后世學者論述“天人合一”、“律歷融通”思想不可或缺的經典論著之一。
  
    人們知道,歷與律各有畛域,二者產生的年代也不一樣。“甲骨文中已有平年十二月、閏年十三月的記載,這就是說,至遲在商代,先民出于農耕、祭祀和作戰的需要已制定出一年十二月的歷法了”。 就現存文字來看,十二律名最早見于《國語•周語》,伶州鳩答周景王“七律者何”的論述中。
  
    所謂“律歷融通”,即是音樂的構成規律與自然界時序流轉節律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具體表現為,樂音一個八度有十二律,時序一年則有十二月,二者均遵循十二這個數做圜道運動。
  
    縱觀中國文化史,“律歷融通”的觀念流布于思想界至遲不晚于戰國時代。如果說,《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是開端,《史記•律書》繼其后的話,那么,《漢書•律歷志》算是推波助瀾,鮮明地將“律”與“歷”融通于同一篇中。此后,律和歷似乎從來就沒有分開過,言律必言歷,這里有《后漢書》、《晉書》、《宋書》、《隋書》、《宋史》等為證,皆采用“律歷(合)志”之體例寫法,這也可算作是中國傳統文化一大特色。在中國古代,同時淹通“律”、“歷”之學的學人也大有人在,何承天、祖沖之、錢樂之、劉焯、王樸、沈括,包括朱載堉本人在內,都同時兼擅這兩門學問于一身。可見,律歷融通的思想認識在中國古代可謂是根深蒂固。
  
    主“律歷融通”說者,代有所見,朱載堉就是力倡者之一。在《律歷融通•序》里,朱氏提出了“律者,歷之本也;歷者,律之宗也,其數可相依而不可相違” 的命題。他由律歷融通的觀點出發,在闡述律歷關系時,一方面堅持“律者歷之本”,肯定時序具有沿著一年四季十二月的軌跡往復推移的音樂性(律)特征,亦即強調宇宙音樂化本質;另一方面又堅持“歷者律之宗”,肯定音律遵循十二律的軌跡作旋宮變化的時間性(歷)特征,亦即強調音樂宇宙化本質。在朱載堉看來,音樂是宇宙化的,宇宙是音樂化的,音樂(律)與宇宙(歷、時間)是融為一體的。同時朱載堉還注意到,歷和律又各有區別和功能。他闡述道:
夫歷之興也,測景于天,景有消長,因之以考分至,以序四時,而五禮本之;律之始也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音樂史網 作者:王軍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