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嚴冬,達摩在后院達摩亭坐禪,神光依舊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誰知天有不測風云,夜晚入定以后,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壓了下來,不一會兒,積雪逾尺。這時,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層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雙手合十,兀立不動,虔誠地站在雪窯里。
第二天一早,達摩開定了,他走到門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著。達摩問道:"你站在這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達摩沉思片刻說:"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神光解意,他意識到這是圣僧指點他禪悟的決奧,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聽:"咔嚓"一聲,一只凍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下的積雪和神光的衣衫。誰知道虔誠的刀聲穿云投霧,飛報西天,驚動佛祖如來,隨手脫下袈裟,拋向東土。霎時,整個少林,紅光籠罩秀彩霞四射,鵝毛似的大雪片被鮮血映得彤紅,紛揚而來。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彎腰拿起鮮血淋漓的左臂,圍繞達摩亭轉了一圈,仍待立于紅雪之中,亭周圍的積雪也被染成紅的。
此情此景,達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為了向他求教,長期待立身后,今又立雪斷臂,原來的驕傲自滿情緒已經克服,信仰禪宗態度虔誠。達摩逐傳衣缽,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慧可斷臂以后,表現出高度的剛毅,他忍受著劇烈的傷痛,雙膝脆在雪窯里,用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頂禮拜謝而退。從此,慧可就接替了達摩。成為少林寺禪宗的第二代,稱之為"二祖"為了紀念二祖立雪斷臂,寺僧們將"達摩亭"改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時,對"立雪斷臂"的故事頗有感觸,遂揮毫撰寫"雪印心珠"匾一塊,懸掛于立雪亭佛龕上方,以戒后生:佛業來之不易。
卓錫得泉
在少林寺山門外西南約二里許的地方,有一圓形的山峰,好象一個缽盂口向下在地上扣 著,人們根據其自然形態,取名"缽盂峰"。
缽盂峰上邊,地勢平坦,森林茂密,山姿秀麗,風景宜人。傳說二祖立雪斷臂后,實現了他一生最大的心愿:"臂斷心安"。但嚴重的傷勢,使他坐臥不寧,經行不成。為了使慧可盡快恢復健康,達摩就讓他在這個山峰上禪養臂傷,并挑進了兩個得力寺僧,作為近身扶待。
缽盂峰稍偏西南靠近少室山右壁的地方,有一塊巨石,面積有數平方米,右平如桌案,二祖就在這塊石頭上休息本息棲息,面壁坐禪。飛鳥為他唱歌,野花為他做伴,鳥語花香,別有樂趣。
達摩經常從常住院到缽盂峰探望慧可,詢問他傷口愈合情況和生活狀況。達摩發現扶持二祖的寺僧,從山下往山上抬水吃,便問道:"水在山下邊,約有一里余,要是山上有水泉,該多好啊!"達摩聽了,覺得確是個難題,山高路陡,行走不便,若遇風雨,可怎么辦?于是他就在距離二祖禪棲的大石頭西北不遠的草坪上,用自己拄的錫杖在草坪上角扎了四個窟窿,霎時四股清泉涌地而出,清洌異常,終年不涸,因為這是用錫杖扎地成泉,所以叫做"卓錫泉"。后人用磚石砌加固井壁,因名"卓錫井"。現在四井尚存。
寺僧們為了紀念二祖慧可在這里禪養臂傷,后來在峰上修造了一所小院,叫做"二祖庵"。達摩卓錫得泉的四眼水井,分布在小院的四周,近在咫尺,但水味苦、辣、酸、甜各不相同。寓言二祖慧可在修禪的行程中,歷盡人世艱辛,猶如苦、辣、酸、甜也。
只履西歸
傳說達摩將衣缽法器傳給慧可以后,便離開少林去禹門(今洛陽龍門),禪棲在干圣寺,于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達摩死后,他的尸骨按照佛教的禮儀裝殮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陜的定林寺內為他建造了一個墓塔,以作紀念。
達摩是北魏時期影響最大的禪師之一。達摩之死,對禪宗界來說,好象隕落了一顆明亮的星石,僧徒僧為他頂禮祭拜,皇帝群僚為之合十贊嘆。
達摩之死,世所共知。東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末歸,對于達摩辭世的事一無所知。達摩死后兩年,宋云從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經蔥嶺的時候,迎見達摩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掂著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著雙腳,由東往西而來。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問道:"師父你往哪里去?"達摩回答說:"我往西天去"。接著又說:"你回京以后,不要說見到了我,否則將有災禍。"二人道罷,各奔東西。
宋云以為達摩給他說的是戲言,絲毫沒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復命交旨時,順便提到了他途經蔥嶺遇見達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誰知話章未落,東魏孝靜帝就發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達摩死于禹門,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說在蔥嶺遇見了達摩,死人怎么復活?這分明是欺君騙朕,豈有此理?"說罷,便令殿角待衛把宋云扭出殿外,五花大邦投入南監。
事隔數日之久,一天,孝靜坐朝番理宋云欺君一案。將宋云傳上殿以后,孝靜帝問道:"你在蔥嶺遇見達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實說來"。
宋云先叩頭,后說話:"皇上容稟:蔥嶺見達摩,祖師光著腳,一手拄錫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隨風飄,翩翩向西行。他說回兩天,不讓我吭聲,假若說出去,災禍必報應。臣覺 是戲言,順便奏主君。如今從實說,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萬望是非分。"
孝靜帝聽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難辯,無所是從。君臣們在殿角下,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達摩去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還陽魂?宋去犯的是欺君之罪,應當依法處置;有的說:"達摩西歸宋云見,監禁異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難辯,可以開棺驗尸。"
孝靜帝采納了后一條建議,遂把達摩穴挖開,撬開棺蓋一看,果然沒有尸骨,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遂平反昭雪。
現在少林寺碑廊內,還有一塊《達摩只履西歸圖碑》。
廓然無圣
達摩遙觀東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時梁武帝身披袈裟,自講《放光般若經》,感得天花亂墜,地變黃金,辨道奉佛,詔誥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人稱佛心天子。達摩一來,就被接到金陵的宮中,與武帝討論佛法。
武帝初見達摩,便問∶“我起寺度僧,有什麼功德?”
達摩說∶“無功德!”
武帝猶如熱頭澆冷水,滲出一身冷汗。然而,武帝仍不省悟,接著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
達摩斬釘截鐵地說∶“廓然無圣!”
武帝與婁約法師、傅大士、昭明太子,持論真俗二諦。根據教典上的說法,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真俗不二,即是圣諦第一義。這是教家極妙窮玄處,故武帝拈此來問達摩。但武帝既然立足於佛教的二諦觀,把這種真諦妙理,作為一種概念來問達摩,所以達摩答道“廓然無圣。”意謂禪的根本法,是教外別傳的,不是教典上所說的圣義諦,正是截斷了教義中所說的妙理,顯示出是佛自證自悟的真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