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擄人員到達金朝京師會寧府時,金人舉行了獻俘儀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諸王、駙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裝,頭纏帕頭,身披羊裘,袒露上體,到金朝阿骨打廟去行“牽羊禮”。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恥大辱,當夜自盡了。
金人還為兩位皇帝冠上了侮辱性封號,封徽宗為“昏德公”,封欽宗為“重昏侯”。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被關押在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因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有一天,徽宗將衣服剪成條、結成繩準備懸梁自盡,被欽宗抱下來,父子倆抱頭痛哭。
囚禁期間,宋徽宗開始品味到亡國之痛,寫下了一些悔恨、哀怨的詩句,如: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但他只是自怨自艾,沒有自責,也沒有向因他而飽受苦難的祖國和人民懺悔。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徽宗第九子趙構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改元為建炎元年,是為高宗,史稱南宋。徽、欽二帝日夜盼望高宗接他們回去,高宗表面上也高喊要迎回徽、欽二帝的口號,但內心卻怕父兄們回來后威脅自己的皇位,巴不得他們早些客死他鄉。
紹興五年(1135),徽宗去世,時年五十四歲。據傳,金人將他的尸體架到石坑上焚燒,燒到半焦爛時,扔到坑中。這樣,坑里的水就能做燈油。宋欽宗悲傷至極,也要跳入坑中,卻被人拉住。
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宋金和議談成,趙構生母韋氏由五國城歸宋。她離開時,宋欽宗挽住她的車輪,請她轉告宋高宗,若能歸宋,自己當一太乙宮主足矣。可見宋欽宗也很清楚弟弟宋高宗不思恢復中原的根本原因。然而,宋高宗終生都在與金人議和,根本無心迎回兄長。紹興二十六年(1156),宋欽宗的悲慘日子也走到了盡頭,金人將其縱馬踩死,時年五十七歲。
宋徽宗的錯位人生
在中國歷代的亡國之君中,宋徽宗是個頗為奇異的矛盾人物。
作為一個皇帝,他昏庸、愚昧、怯懦,而且殘忍。在大敵當前之際,他喪權辱國,直接充當了金人搜刮中原人民財富和奴役中原人民的鷹犬!而作為一個藝術家,他不只聰明、精細、目光敏銳,而且技藝超群,其吹彈、書畫、聲歌、辭賦無不精擅,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許多不可磨滅的業績和藝術佳話。
朝廷的繪畫機構,最早出現于漢代,稱為“畫室”。五代時后蜀設立畫院。宋朝把后周、南唐、后蜀實力雄厚的畫家們集中起來,設置了“翰林圖畫院”。
到了公元1104年,喜愛繪畫的宋徽宗趙佶把繪畫正式納入國家科舉考試的軌道,定期考試,按成績錄取考生,然后進行專業的學習、訓練,稱為“畫學”。這個畫學,是中國的第一所美術大學,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所美術大學。
畫學有完整健全的學制。據《宋史·選舉志》記載:畫學分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學生按“士流”──官宦出身、“雜流”──平民出身分班學習,宋徽宗趙佶親自參與教學。每年一次正規考試,稱為“公試”,決定這些最早的美術大學生的晉級和升遷。由他創建的宣和畫院,直接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等一大批杰出的畫家。
當然,他本人也是極其出色的繪畫高手,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一不精,而以花鳥畫最為出色。
宋徽宗對花、對鳥都有極為精細的觀察。有一次,一群孔雀在宣和殿前的荔枝樹下啄食荔枝果,趙佶心血來潮,叫畫師們每人畫一幅荔枝孔雀圖給他評賞。他看完畫師的作品后不滿地說:“你們雖畫得不錯,可惜都畫錯了,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舉左腳,而你們卻畫成了先抬右腳。”起初畫師們不信,反復觀察后,果如趙佶所言。
還有一次他去龍德宮品畫,看到一幅月季花圖連連叫好,眾畫師莫名其妙,請萬歲爺賜教。宋徽宗說,百花之中,唯月季花少人畫,其原因是此花每月開一次,一年四季以及清晨黃昏,它的花瓣、花蕊、花葉的形狀和顏色都會發生變化,很難畫得準確,此畫上之花是春季正午時分盛開的月季花,畫得很準確,幾乎同真花一樣。眾畫師不信,找來畫作者一問,果然,此畫畫的正是春季正午盛開之花。可見其觀察之精細。
但是,徽宗并不主張刻板地描摹。他的畫除了逼真的寫實之外,用筆則挺秀靈活,濃淡相見,舒展自如;造型則動感十足,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再加上構圖的匠心獨運,常常在有限的畫幅上展示出無盡的時空和無窮的韻味。
如《鵒圖》,左下以水墨寫兩只鵒奮翅相搏,一反一正,羽毛狼藉。在上者利爪直取對方胸腹,張嘴怒視;在下者回首啄其右足,奮起反擊。它們上方是一大片空白,飄浮著幾根羽毛,令人聯想到它們從無盡的高空中一路打斗而下的情景……右下一松枝斜出,另一鵒在上作噪鳴狀,鼓翼瞠目,其急切之情態躍然紙上。寫動物心態真切如此者,罕見!
對中國美術史頗有研究的勞倫斯·西克曼把徽宗的這種寫實技巧稱為“魔術般的寫實主義”,因為它能給人以“魔術般的誘惑力”(《中國的藝術和中國的建筑》)。
趙佶的畫一般都有題詩、款識、簽押和印章。他的簽名像一個“天”字,據說是“天下一人”的略筆。元明以后,詩、書、畫、印相結合已成為中國畫的傳統特征,趙佶是獨開風氣之先的。
徽宗還以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瘦金書鐵畫銀鉤,挺拔秀麗,側鋒如蘭竹,瀟灑飄逸,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傳世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都是收藏珍品。
趙佶在自己的興趣范圍內,做了很多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保存工作。比如說,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比如說,他崇奉道教,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對研究道教歷史和經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宋徽宗還親自寫有《御注道德經》、《御注沖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游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
命題畫佳話
徽宗時代“畫學”的設置,大大地促進了我國繪畫的發展。據《螢窗叢說》、《繪事微言》等書記載,畫院的考試常采用古人詩句為題,以考查學生的創作能力。評畫標準和錄用原則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宋史·選舉志》)這些命題考試畫,在我國繪畫史上留下了千古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