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滅叛徒,大快人心。軍民抗金情緒,極為高漲。韓侂胄得知吳曦叛變,曾密寫帛書給安丙說:“如能殺曦報國,以明本心,即當不次推賞。”帛書未到,安丙已奏報吳曦誅滅。韓侂胄即任安丙為四川宣撫副使。吳曦被殺,金朝大為沮喪,又無戰備。楊巨源、李好義等請乘勢收復四州。李好義出兵,一舉收復西和州。張林、李簡收復成州。劉昌國收復階州,張翼收復鳳州。孫忠銳收復大散關。李好義進兵至獨頭嶺,會合當地民兵夾攻金軍。金軍大敗。宋兵七日到西和,所向無敵。金將完顏欽逃走。李好義整軍入城,軍民歡呼。李好義又請乘勝進取秦隴,以牽制侵淮的金軍。安丙不許,士氣大受挫折。大散關又被金兵奪去。
安丙不許乘勝北伐,卻在宋軍內部自相殘殺。安丙與孫忠銳不和,命楊巨源伏兵殺孫忠銳。吳曦原部將王喜指使黨羽劉昌國在酒中放毒藥,害死李好義。安丙又誣指楊巨源謀亂,把他下獄害死,假說是自盡,報給朝廷。抗金將士,無不憤慨。由下級軍官和民眾武裝發展起來的大好形勢,又被安丙等斷送了。
這時的金朝,正如辛棄疾所判斷的,處在“必亂必亡”的前夕。只是由于宋朝出了叛徒和內部的不和,部署失宜,才使金兵得以侵入淮南;但金朝實際上已不再有繼續作戰的能力,只是對宋朝威脅、訛詐。宋使方信孺到金,金朝先把他下獄,虛聲恫嚇。九月初,方信孺帶回完顏宗浩給張巖的復信,說若稱臣,以江淮之間取中劃界。若稱子,以長江為界。斬元謀奸臣(指韓侂胄等),函首以獻,增加歲幣,出犒師銀,方可議和。韓侂胄大怒,決意再度整兵出戰。寧宗下詔,招募新兵,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院都承旨(代蘇師旦)指揮軍事。六十八歲的辛棄疾這時得病家居,任命下達后,還沒有去就任,就在家中病死。
韓侂胄籌畫再戰,朝中主降的官員大肆活動。史浩在光宗朝病死,子史彌遠這時任禮部侍郎,是朝中投降派的主要代表。一二○○年韓皇后死,一二○二年,寧宗立楊氏為后,韓侂胄曾持異議。楊后對韓侂胄深懷仇怨,在政治上則和兄楊次山一起,主張妥協、投降。史彌遠秘密上書,請殺韓侂胄。楊后又叫皇子詢(原名。音眼yǎn)上書,說韓侂胄再啟兵端,于國家不利。寧宗不理。楊后、楊次山和史彌遠秘密勾結,陰謀對韓侂胄暗下毒手。他們指使中軍統制、權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在韓侂胄上朝時,突然襲擊,把他截至玉津園夾墻內害死。事后才奏報給寧宗。韓侂胄被暗殺,軍政大權全歸楊后、史彌遠所操縱。隨后,又把蘇師旦處死。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無理要求,把韓侂胄、蘇師旦的頭割下,派使臣王柟(音南nán)送到金朝,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賠款)三百萬兩。金軍自侵占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算是完成了“和議”。當時太學生作詩諷刺說:“自古和戎有大漢,未聞函首可安邊。生靈肝腦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又說:“歲幣頓增三百萬”,“莫遣當年寇準知”。北宋時,寇準堅持抵御遼朝,長久地受到人們的敬重。史彌遠謀殺韓侂胄,屈膝投敵,完全是秦檜一類的投降派!
韓侂胄執政前后十四年,權勢顯赫,曾與趙汝愚一黨相互傾軋,最后適應朝野抗金的要求,發動北伐戰爭,由于堅持抗敵,遭受投降派的殺害而犧牲。但因韓侂胄反道學,長期遭到程、朱門徒的咒罵。元代修《宋史》,特立《道學傳》崇程朱,又依南宋《國史》立《奸臣傳》,不列入史彌遠,反而將韓侂胄與秦檜并列,辱罵他是“奸惡”,完全顛倒了歷史的是非。后世史家立論,或沿襲舊說,也不免有失公允。蔡美彪【原標題:寧宗、韓侂胄禁道學和北伐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