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張一仁先生訪談錄
2013/8/30 10:29: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向名不見經傳的河南省駐馬店市,卻有著獨具特色的天中文化,讓人大開眼界。一見面,張一仁先生就帶我們拜訪了秦丞相李斯的故里、顏真卿的絕筆遺跡“天中山”。在漫長的中國書法長河中,李斯和顏真卿無疑是兩座高峰,作為中國當代書壇著名書法家,張一仁先生長期生活和工作于此,得先賢書法藝術真傳,承前啟后,獨樹一幟,可謂歷史機緣,上天眷顧。醉心于書法藝術的張一仁先生,原名張慶靈,是河南省駐馬店市委副秘書長、駐馬店市商業銀行董事長、2010年中國城商行年度人物、中國十大時代領軍人物,更是中國著名書法家。我們對一仁先生的采訪,就從功夫在書外、藝術無止境的話題開始了。
記者:張一仁先生,您好!您在幼年即受家庭熏陶,浸淫翰墨,七歲學書,四十多年來臨池不輟,心追手摹,那就請您先談談學習書法藝術的經歷吧?
張一仁:我出生在河南鄲城,這里的人民尤愛書法藝術,書家名人輩出,歷史上董其昌、王鐸曾客居鄲城,在這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劉澄之等一批有影響的書法家。這里到處是書法的遺跡,在許多地方隨便挖挖就會出現帶有古文字的器物碎片,有無數的碑刻、墓志,無數的文字遺跡,有無數的書法作品和多種書學著作。在我年幼的心靈中,悠久的文化歷史啟迪著我,書法的藝術誘惑著我,使我的血液里有著對書法難以割舍的情懷,這是中原文化大環境對我至深的影響。同時,在家庭的熏陶下,我七歲開始執筆練書,至今的四十多年中,無論是求學、工作還是工作崗位調動,我都沒間斷過書法的創作,誠如你們所說“四十多年來臨池不輟,心追手摹”。
在練書法過程中,我所采用的方法與別人不同,很多人學習書法是從練字開始,臨帖臨碑,進行整個字的練習。我并非如此,對于一個字,我先是觀察它的形態、結構、筆畫,把它拆開了,分散成點、橫、豎、撇、捺等一個個“部件”,領會其精神,再下筆進行點、線、畫的單一練習,練習到一定的階段,再把這個字“組裝”起來練習。這種由局部到整體的習字方法,我稱之為“集筆畫臨字法”,這樣,在我的作品中,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風格,一個字中就有可能出現其“點”是王鐸的,“橫”、“豎”是張旭的,“撇”、“捺”是王羲之的。當然,在集先賢名家的風格時,我還要對其長時間的揣摩、改進,進而升華提高,形成自己的風格。
記者:張先生,您在書法創作中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可稱之為“張氏臨字法”,有著一定的獨創性、探索性、借鑒性,由此說到書法的創新,請您談談書法的創新性?
張一仁:我認為,創新是書法藝術的生命。創新的過程實際上是藝術家藝術觀念裂變的過程。只有藝術觀念的創新,其藝術作品方有可能實現創新,創新的藝術作品才有可能站在時代的藝術前列,藝術家才能獨樹一幟。
關于創新,我是這樣理解的:
第一,時代需要創新。任何時代的書法藝術都是需要創新的,沒有創新,書法就失去了生命,唯其創新藝術才有不竭的生命力。實現創新思維,簡而言之,就是“思則變、變則通”。
第二,歷史的高度。因為高度決定成就,歷史上書法藝術有過許多的高峰,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會有書法藝術的高峰。所以,尋找到一個好的突破口,就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以往,既容易使自己實現藝術創新的目的,又能避免做別人做過的工作。
第三,清醒的認識。通過讀書、交流、實踐、思考,對自己的藝術水平現狀有所了解,認清自己,把握自己,尋找突破點。認識自己太難了,可能一輩子都不能認識自己。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所謂的書法家窮其終生所追求的不是自己在創作書法,而是書法在創作控制藝術家。
第四,準確的把握。作為一個書法藝術家,必須對未來書法的走向和固守的底線有自己獨到的認識、準確的把握。這樣有理想、有追求、有角度、有高度、有沖動,實現創新也不是很難的事情。但在探索創新的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誤區中走出來:
首先,要從經典中走出來。所謂書法經典,就是指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被人們欣賞、學習、膜拜。現在只要一說書法經典,馬上就聯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的《寒食帖》這些名垂千古的名篇。這些固然是經典,無疑都代表了一個時期或一種風格的突出成就,從而為書法史的綿延賡續作出了不可抹煞的貢獻。但經典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取向及社會風尚也會發生變化,書法的審美趨向自然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要去學習、研究經典,從中去汲取營養,但也要辯證地去看待、去總結,結合現實,走出經典,要師古而不泥古。在此,我想到李可染大師的一句話:“要以最大的勇氣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其次,不要被恩師所俘虜。不管通過傳統的拜師學藝、講究師承,還是通過高層次、規范化和系統化的高等學院教育,都是師從名家、學者進行學習縱然是件好事,但不要對恩師神化。恩師也是人,是人就有著不足和缺點,不要一股腦兒地都學來使用,要有著存疑的心理,用批判的膽識去傳承、創新,否則,自己將來充其量也就是恩師的復制品。齊白石先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尋門而入,破門而出。同理,我們做人、做事也不能一味模仿別人,在學習他人的基礎上要堅守自己的個性特點、原則,這樣我們才能獲得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再次,不要被權威人士所左右。在當今的書壇,一件書法作品是書家本人完成的一次創作,再經過一些評論家賞析、權威人士的指點等二次創作,這樣的作品似乎才是一件佳作。這種現象愈演愈烈,更加突兀權威人士的“權威”,令一些書家心存敬畏,導致其在創作時跟著他人的感覺走,書寫著“千人一面,萬口一腔”的作品。書法創作上想有創新,就要“任它東南西北風,堅守信念不放松”。
最后,要淡泊名利。“蠅逐糞而生,人為利而活”,由于書法界自身的動搖,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很多書法家抵制不了金錢的誘惑,開展了一些商業性的書法競賽,黑幕和炒作打擊了一些書法愛好者的積極性,同時又不能靜心于書法創作,以致于書法佳作越來越少。諸葛亮《誡子書》中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若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若不能平靜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關于書法創新的四點理解和書法創新要走出的四個誤區,是我多年創作的體會心得。
記者:說到書法的創新,就要提到書法的傳承,因為傳承和創新是書法藝術發展歷史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鏈條,繼承是首先的、必需的,創新是必然的、發展的、主要的。您的書法作品看似隨心所欲,實則是在傳統書法藝術傳承基礎上形成的灑脫不羈的創新風格,體現出您獨到的書法技巧,您是如何看待書法藝術中的技巧?
張一仁:技巧是書法藝術的基礎。書法藝術,它源于漢字、基于漢字,又脫離漢字的實用性;與中國畫同源,有畫的情趣卻又別于中國繪畫;不是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1年0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