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張一仁先生訪談錄(3)
2013/8/30 10:29: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出現是偶然的,在創作中不經意間書寫出來的。這種偶然的結果里面有著必然性,那就是我長期堅持書法寫生,注意修煉書外功夫的結果。這樣的作品是自然而然的,無法造作、復制的。完成一件作品,往往是由我的夫人作為第一觀眾進行點評,從中發現這種圖畫的存在。藝術往往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
書法作品中象形圖畫的出現,也驗證了我的另一個書法觀點:從萬事萬物中尋求自己的書法語言。物有取向,事有發展,書法創作也是一波三折的事情。在當代書壇如何保持自己的個性語言,就要從萬事萬物中攝取,如書法的線條美,可以取自“小鳥入林”,亦可“靈蛇入洞”,這種內容和形式都具有獨特個性的原創書法都是一種大美,這既是對書法創新的要求,也說明了藝術無止境。一件書法作品展現自己的個性那是最基礎的,然后是展現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它的最高境界就是展現自然之美,表達天地之和諧,這種境界也是我等書家畢生的追求!
記者:書法最高境界是您畢生的追求,是不是可以說書法藝術無止境?
張一仁:是的,藝術無止境,追求最為高,書法藝術創作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藝術的頂峰是指藝術發展的最高點,這個最高點不是具象的,沒有一個可衡量的標準而言。當今不少書畫家自吹自擂,或是所謂的評論家給其“抬轎子”,說某某經過多少年的奮斗,終于站在了藝術的頂峰,這只不過是去忽悠那些不懂藝術的人,給自己的作品“炒”個好價而已。
書法藝術的發展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如果把它定格在歷史的某一時期來看,也許能找出其頂峰階段,從而尋出頂峰時期的人物。但在歲月的長河里來認識書法藝術的發展,是找不到其頂峰的,因為我們雖前見古人,卻不識后者。雖知我等書家登不上書法藝術的頂峰,也深知通往藝術之巔的陡峭,但心中的那份信念不能破滅,因為我們追求的、享受的是那份創作過程中的快樂!
記者:近些年,您的書法作品成就可謂不菲,然而生活中您一向行事低調、不事張揚,秉性淳厚、與人為善。您從藝之真、從政之明,為人之誠、為學之純,處處彰顯著中和之美。
張一仁:中和之美在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已帶來深刻的影響。在當今社會,不管是在道德層面還是哲學領域,抑或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書法之所以成為一門高深的藝術,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出天人合一、貴和尚中的思想。這種貴和尚中的思想,肯定了事物多樣性的統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兼容并蓄,使社會達到理想的、各不相同又相互調和的境界。
中和之美成了判斷書法作品最直接的終端感受標準。中和之美的表現又在于筆法之中和、結構之中和、章法之中和。“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姜白石在《續書譜》中的這段話全面概括了筆法的中和,強調對立雙方的協調與平衡,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少,使矛盾的兩方面均有各自的節制,超越對立與沖突,達到形式上的統一。
書法的中和之美是書法藝術的大美,創造出有著中和之美的書法,就要先做一個有著中和之美的人。
記者:感謝張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在采訪的最后,您可否談談自己書法作品的特點?
張一仁:關于我的書法作品,就一句“用作品來說話”。關于作品的評價,我不想在這里“老王賣瓜自賣自夸”,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的事,更多的評價還是留給廣大讀者吧!《世界知識畫報》記者 彭慶陽 本報記者 夏成新【原標題:著名書法家張一仁先生訪談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1年0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