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張一仁先生訪談錄(2)
2013/8/30 10:29: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樂,卻又有音樂的流動感和節律美;不是詩,卻具有詩一樣的意境和意味;不是雕塑,卻具有雕塑的凝固美和立體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技巧在書法創作中起著主導的作用。
談到技巧,我要強調一點,技巧是在書法創作中“修煉”出來的,而不是“苦練”出來的。“苦練”,直白的理解就是辛苦練習,這其實是違背了書法藝術創作的本意。書法創作以書寫為手段,通過白色宣紙、黑色線條、紅色印章等三色來展現作者的思想境界、精神修養,宣泄作者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可見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苦”字,藝術的本身就是在快樂幸福中尋求的。而“修煉”是指練功與修德,因此強調技巧在書法創作中“修煉”出來的更為準確。
書法藝術創作中的技巧表現有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集筆畫臨字法”。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它的表現形式是由線條來完成的,而體現線條美的基本要素則是要求線條富于變化。書寫的輕重、疾徐、強弱、頓挫、提按、正偏,在紙上留下濃談、干濕、剛柔、動靜、方圓等千變萬化的線條。練就什么樣的線條,它和創作者的生理性格有著莫大的關系,即書法的線條因人而異,表達著書法家不同的情緒、氣質、性格等各個方面。
“筆在手中握,以筆書我心”,把心、手、筆融為一體,做到心手合一、心手相應,就達到了熟練掌握書寫技巧的地步。
記者:張先生,書法家只是您眾多身份之一,您作為經濟學家在駐馬店市乃至整個河南省都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您作為民間文藝家為汝南縣的梁祝故里開發作出了貢獻,您還正在北京大學學習《易學》……這些和您的書法藝術創作有著怎樣的關系?
張一仁:呵呵,我不是什么家,經濟學是我的專業也是我的工作,做好本職工作那是理所當然的事,要不就是不務正業了。其他都是我的業余愛好,像書法創作、民間文藝研究、學習《易學》等都是我在工作之余,利用別人打牌跳舞的時間來進行。我把它當作一個人的娛樂方式,當然娛樂方式有很多,比如喝酒唱歌要一群人,打牌摸麻將要四個人,下棋要兩個人……湊不起人就沒法玩。而讀書寫字是一個人的事,我把它當作是一個人的娛樂,這樣可以主動從中享受快樂。我的書房叫自樂齋,就是寓意其中。
上班工作、下班寫字,基本上形成了我每天工作生活的模式。在八小時內將所有工作井井有條地完成,業余時間用來寫字讀書,做到上班時間絕不寫字,寫字時間少談工作。就因為這樣,在我們單位里知道我會書法藝術創作的人沒有幾個。在我們市里,有不少單位、企業的門頭牌匾是我題寫的,但知道是我創作的人并不多,這些并非我刻意去低調行事,我只是想用作品去說話。
任何一門學科、一門藝術都不是各自獨立分割的,都是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的。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既是互動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藝術離不開科學,科學也少不了藝術。比如前面提到的書法創新觀點,這既是我多年書法創作的心得,也是我在金融管理中實踐的結果,我把書法藝術和金融管理上的某些方面相互滲透、融合,既利于本職工作又有益于書法創作。我在北京大學學習《易經》,就是要將西方的現代管理模式與東方傳統文化《易學》相結合,運用到金融管理中,也要將《易經》中的哲學觀點運用到書法的認識中,進一步探索書法的奧妙。
記者:張先生,不論是您的本職工作還是業余愛好,都是您的書外功夫,您也說過“書畫藝術不單純是寫和畫,而是一個人修養、學識、人格精神的整體流露和綜合體現”,那么如何來解讀您的這句話?
張一仁:書外功夫是指書家的綜合修養。書法藝術的升華靠的就是書外功夫,掌握了書寫的技巧可以寫好字,可要表現出書法的藝術性就要靠書外功夫了,只有把技巧和書外功夫有機地相結合,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書法家。倘若一個書家,“兩耳不聞窗外事”,整日沉淫于筆墨點畫,時時琢磨書寫技巧,與世隔絕而忘乎一切,他的字就是寫得再好,只能是個“字癡”、“寫字匠”,到頭來,書作永遠不會被社會認可,不會為世人所稱道,因為他的書作不是社會的產物,作品離開了藝術的源泉,它就缺乏“靈性”,沒有“精、氣、神”。
關于書外功夫,有兩點建議:
一是讀萬卷書,走萬里路,辦萬件事。讀萬卷書,首先對古今詩文書畫,多習讀、多研究、多體會、多鑒賞,不然雅俗高低你都分不清,何談藝術,更不要說深造了。其次再去對其他學科有所獵取,以豐富自己的思想,開拓自己的視野。走萬里路,就是多參加社會活動,多游歷一下祖國大好河山,把自身融于社會,在社會與生活里體味人生、感悟自然,日積月累,逐步達到“聞多見廣、學識淵博”。辦萬件事,就是不要把自己孤立為一介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去從一件件事情中透視人間百態,體味人間冷暖,思想上要有一波三折的起伏,因為書法藝術可以寄托作者的喜怒哀樂,可以抒發書家的情懷意趣。如果反映不了作者個人素質和時代特征,那不是書法藝術,只是書寫而已。
二是書法要寫生。書法的寫生不如繪畫那么直接,特別是經過甲骨、篆隸之后,書法其法大備,所以完全抽象化、具體化了,寫生的功能相對來說退化了,后人大多是在崇古、襲古、脫古的狀態下進行學習與創作的。師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現自然,師天地之道、造化之跡,以達到師心的境界,書寫胸中逸氣,直抒胸臆。王羲之愛鵝,遂有了勁柔的圓筆,生機無限;懷素觀嘉陵江波濤洶涌萬狀,得其勢,其書無聲勝有聲。唐代草圣張旭見挑夫爭道聞鼓吹聲而得筆意,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得其神的故事,這些都是與現實環境密切有關的應物象形,也是書法寫生的結果,值得我們認真思索,從中領悟學書真諦:功夫在書外。
我認為書法的寫生比書法臨摹更重要,臨摹是學書的必經之路,但目的絕非僅是重復,最終目的在于創作。創作不單是熟練的駕馭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特定的書體內容、筆墨線條來表現獨特動人的意境,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此而言,博學多識、觸類旁通,遷思妙得何嘗不重要。書法藝術涉及面很廣,要善于利用客觀世界反映在我們頭腦中的各種事物的形象,通過思維想象領悟其具有美的特征的線條、節奏、造型和風度,借以吸收融鑄書法形象中。
在現實生活中,只要用心,書法寫生處處都有。春天郊游,觀楊柳枝條在風中搖擺,可得其形;走在大街上,目睹少女婀娜的身姿、飄逸的秀發,可得其韻;建筑工地,觀察工人的工作,可得其勢;農忙之際,看到老農揮鞭趕牛,可得其意……這些運用到書法筆畫的創作中,就會有神來之筆。
記者:張先生,您的書法寫生論在當今的書壇比較鮮明,值得論證學習。在您的書法作品中,可以經常看到某一個字里會有筆畫組成的象形圖畫,比如“小鳥啄羽”、“少女出浴”、“太極功夫”等,這是否可以說是您寫生的結果、書外功夫的展現?
張一仁:這種有著象形圖畫的書法作品,總的來說不是很多。這種圖畫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1年0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