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由10個字組成,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故也叫“十干”;地支由12個字組成,即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故叫“十二支”。這些字都是傳統用作表示次序的符號。古人拿十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十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配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組,常叫做“六十花甲子”,用來表示年、月、日和時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直到現在,農歷的年份仍用干支。
天干和地支共22字,這22個字都是姓氏,備有來歷。除丁氏、辛氏、申氏為常見姓外,其他姓各有來歷,現擇其要者介紹一下:
甲氏有兩支:一支是商朝第三代國王太甲的后代;一支是春秋時鄭國大大石甲父的后代,都是以祖上的名字為姓氏的。
乙氏也有兩支:一支是商朝開國君主湯的子孫以他的字(天乙)為氏形成的;一支形成于洛陽,是北魏考文帝將鮮卑族的乙弗氏改為乙氏。
丙氏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炎帝有臣叫丙封,為丙姓之始;到了春秋時代,齊懿公有臣叫丙茂,雨茂的子孫以他的名字為姓氏,又形成一支丙氏。
戊氏來源有二,分別為商王太戊和晉公族之后。
巳姓也是個古老的姓氏,為黃帝25個兒子所得12姓之一。
庚氏一是西周時小邾國國君的后代,一支出自地名“庾宗”,是用地名作為姓氏的。
壬氏、癸氏都是呂尚(姜子牙)的后代。
子氏出自商部落始祖契,相傳其母簡狄吞玄鳥卵懷孕而生他,因姓子氏。
卯氏出自楚國公族的姓。
辰氏有兩支:一支是西周蔡國國王蔡仲的后代;一支為北魏鮮卑族的三字姓辟歷辰氏所改。
午氏為楚同公子午的后代,系以祖字為姓氏的。
酉氏相傳伏羲氏的后裔被封于黔中之酉陽,以地為氏,形成酉氏。
亥氏來源有二:一是夏禹有臣叫豎亥,豎亥的子孫以他的名字為姓氏,即亥氏;再就是鮮卑族有俟亥氏,北魏孝文帝于496年在洛陽將其改為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