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7位大臣謀反。來俊臣利用法律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逼迫狄仁杰承認“謀反”,狄仁杰假意服罪。在獄中他寫了鳴冤信,利用換洗衣服巧妙地將信傳給其子,其子持書上告。武則天得知后,召狄仁杰等“謀反”的大臣面詢:“為什么承認謀反?”狄仁杰從容不迫地答曰:“假如不承認,早已死于鞭笞之下。”通過調查,武則下令釋放了此案7人,狄仁杰運用計謀死里逃生。
4 優厚禮重 無人能比
在地方任職期間,狄仁杰勤政愛民。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杰被召回朝,并恢復其宰相職務。
武則天欲修建一尊大佛,花費需數百萬元,因國庫無力,于是武則天便下詔,讓僧尼每人每天捐資一錢。由于狄仁杰極力勸諫,武則天最終取消了這一計劃。
武則天打算立其侄武三思為太子,眾宰相莫敢反對,獨狄仁杰諫道:“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動搖了,必然會出現禍亂,請陛下三思。”一邊是母與子,一邊是姑與侄,經狄仁杰等人多次勸諫,她終于改變了主意,把廬陵王李顯迎回洛陽,立為太子。
圣歷二年(公元699年),狄仁杰被升為內史, 即中書令,位居宰相之首。第二年,武則天駕幸嵩山三陽宮,文武百官皆從,但她單獨賞賜狄仁杰宅第一處,優厚禮重,無人能比。當年,狄仁杰在神都病卒,享年七十歲。武則天痛失重臣,為他罷朝三日,謚曰“文惠”,后唐中宗李顯追封他為“司空”,唐睿宗李旦又追封他為“梁國公”。
5 探尋遺跡 重視發展
狄仁杰的故居史有明載,在神都尚賢坊。尚賢坊是定鼎門街東第三街最南的一個坊,其位置在今龍門大道與古城路交叉口東北不遠處。此坊還有天官侍郎張錫宅園、建安王武攸宜宅園、大理卿裴談宅園、河東節度使韋湊宅園、左衛將軍范陽郡公張謇宅園。
目前,洛陽有三處傳說是狄仁杰的葬地:白馬寺、梁周寺、雙碑凹。
白馬寺狄仁杰墓于史無據。
梁周寺位于孟津老城鄉(今會盟鎮)梁周寺村,梁周寺建于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20世紀70年代初被拆除。梁周寺有古橋一座,因狄仁杰被封“梁國公”,故稱“梁橋”,“梁橋殘雪”為孟津十景之一。梁周寺西南有大冢,當地人傳言為“狄仁杰冢”,但并無實證,此寺很可能為狄仁杰的私人莊園。
雙碑凹在今白馬寺北邊約5公里的邙山之陽,屬孟津縣平樂鎮管轄,村中高矗著兩通石碑,其中一碑即宋元以后頻見于著錄的“狄知遜碑”,狄知遜為狄仁杰之父。20世紀90年代,緊挨雙碑凹的上屯村出土了狄仁杰曾侄孫狄兼謨墓志,此墓志記載狄兼謨墓“祔梁公之塋”,即與狄仁杰墓相鄰,證明此處為狄仁杰家族墓地。
狄仁杰是洛陽的一張重要“名片”,我們應該重視。我們可以復原狄仁杰故居,帶動定鼎門景區的發展;在老城復原狄梁書院和狄公祠,增加老城文化內涵;建設狄仁杰文化園區,推出狄公系列產品。□鄭貞富【原標題:狄仁杰之神都風云——神探狄仁杰洛陽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