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論老子的“精英意識”(10)

2013/7/24 10:30:48 點擊數: 【字體:

;的成就所體驗到的巨大的精神滿足,而非在現實社會中高入云霄的赫赫地位,和乾綱獨斷、俯視眾生所必然引發的睥睨一切的非凡自得。王邦雄提出“道沒有自己,萬物就在道的無為虛靜之地,找到了自己”(69),實際上“道”也在“萬物”“找到了自己”的時候“實現了自己”。同理,作為“精英”的“圣人”在“主觀”上沒有自己,但結果卻在民眾的充分自為中成就了自己。【原標題:論老子的“精英意識”】

  注釋:

  ①嚴格說來“老子”是書名而非人名,《老子》中的內容也可能不全是“老子”本人的東西,所以嚴謹的學者往往給“老子”加上書名號。但本文為了行文的方便一般不加書名號。

  ②參見張舜徽:《張舜徽集·周秦道論發微》,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前言”、“敘錄”及第31、62頁;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4-186頁;尹振環:《帛書老子再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10、133、158-159、174頁。

  ③如蔣錫昌將《老子》一書中的“有道者”、“大丈夫”和“士”皆解釋成“君”;高亨提出“老子之言皆為侯王而發”;陳鼓應提出老子“所關心的是……在上者引導人民返回到真誠樸質的生活形態與心境”;袁保新認為老子“只能將希望寄托在統治者的修養與積德之上”;王博提出“老子說話的對象從來就不是普通的庶民,而是擁有權力的天子或者侯王”;王中江提出“貫穿在《老子》五千言中的核心思想不是‘小國寡民式’的政治設想,而是教導支配者如何最省心而又最有效地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參見蔣錫昌:《老子校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06、251、270-271頁;高亨:《老子正詁》上海:開明書店,1943年,第62頁;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代序”第15頁;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第207頁;王博:《權力的自我節制:對老子哲學的一種解讀》,《哲學研究》2010年第6期;王中江:《道與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實義考論》,《哲學研究》2010年第8期。蔣錫昌的解釋前有所承,這大約與“君王意識”早已深入人心有關。參見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57、147-148、150頁。

  ④參見蕭天石:《道德經圣解》,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第42頁;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導論”第77頁;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369頁。

  ⑤參見蔣錫昌:《老子校詁》,第10-11頁。

  ⑥思想家在建構自己思想系統的時候往往會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為自己思想觀念的人格化體現,《老子》一書中自然也有自己的理想人物。《老子》中的理想人物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侯王”、“君子”、“士”等“在上者”,也不是普通民眾。老子之“自然”是對“禮樂”的超越,所以《老子》中的理想人物自然不同于周代的“貴族”。因此筆者經反復考慮權且把《老子》中的理想人物稱之為“精英”,另外老子實際上也將自己歸入了這種“精英”的行列。

  ⑦參見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第309頁。

  ⑧參見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第60頁;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4-65頁。錢穆曾經提出“囊括而言,先秦學派,不出兩流:其傾向于貴族化者曰‘儒’,其傾向于平民化者曰‘墨’。……法家主慶賞刑罰,原于儒;道家言反樸無治,原于墨”(錢穆:《國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59頁),但又在他處提出“莊周書中論政,固尚以下面民眾為主體,故可謂其意態猶近于儒家也。而老子論政,則完全以在上之圣人為主體,彼乃專為在上之圣人著想,而非為在下之民眾著想者。于是遂開啟了此下之法家”(錢穆:《道家政治思想》,見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第1206頁)。這表明錢先生對老子思想研究中的一些關鍵問題的認識前后是不一致的,這既說明判斷老子在根本上究竟傾向于哪一階層的人是復雜和困難的(這應該與“文約旨遠”、“文約義豐”的“老子一書明有種種涵義,可容后人各引一端,以自成其說”有關,見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第290-292頁。《老子》的“文約旨遠”、“文約義豐”不僅使不同的人在分析論述老子思想的過程中可以“各引一端”,甚至還會使同一位學者對老子思想的看法前后出現根本性的差異),同時似乎也能說明如果對老子以既不認同“在上者”,也不認同普通民眾,但卻站在民眾的立場上來思考和發言為核心內容的“精英意識”有所忽略,“文約旨遠”、“文約義豐”的《老子》中的許多關鍵和復雜的問題就無法厘清。

  ⑨徐復觀的一些論述便可以作為例證,見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第353-355頁。

  ⑩參見喬健:《論老子思想中所內涵的“絕對性”因素》,《文史哲》2010年第4期。

  (11)本文中《老子》的章節排序依照通行本,文字基本上以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的《帛書老子甲本勘校復原》為準,個別處采用王弼本,王弼本的文字以樓宇烈《王弼集校釋》為準。參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441-453頁;王弼撰,樓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文史哲》(濟南) 2012年5期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