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參見止庵:《老子演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8頁。
(13)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54頁;參見喬健:《論老子思想中所內涵的“絕對性”因素》,《文史哲》2010年第4期。
(14)作為“無為”主體的“在上者”既包括現實中的“侯王”等,也包括作為“精英”的理想的“侯王”等,前者是老子以自己的“理想”為依憑的“批判”的標靶,后者則是老子政治理想的人格化寄托。雖然兩類“侯王”等都是“無為”的“主體”,但他們在老子“無為”思想系統中的作用卻截然不同。另外,我們應該注意到即便是針對實際政治的實踐而發言,老子言論中的“理想”色彩依然特別濃重。
(15)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第663、604頁。
(16)說“精神”很“虛”指的是它的幽微玄妙的特性,但對以精神性存在為其本質特征的“人”而言,“精神”的實際作用則往往很大也很“實在”。
(17)劉笑敢:《詮釋與定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365頁。
(18)蕭天石:《道德經圣解》,第78、92、92頁。
(19)蔣錫昌:《老子校詁》,第95頁。
(20)王弼撰,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第152頁。
(21)參見喬健:《論老子思想中所內涵的“絕對性”因素》,《文史哲》2010年第4期。
(2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23、147頁。
(23)蕭天石:《道德經圣解》,第244、132頁。
(24)王淮:《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第87、189、68頁。
(25)參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第89頁。
(26)參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第205-206頁;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第724頁。
(27)參見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第738-739頁。
(28)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第327頁。
(29)徐復觀指出,“守靜篤的靜,老子自己的解釋是‘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根’指的即是‘一’、‘母’、‘樸’、‘玄德’;不為‘欲’所煩擾曰靜;從‘欲’中超脫出來,回到生所自來的德,即是歸根,所以說歸根曰靜。精神回到此種境界,即是回到生命之所自來,所以說‘靜曰復命’”(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第341頁)。這大體上可以理解為是對老子就“人”(在筆者看來這里的“人”主要應該指“精英”)面對紛紜復雜的外部世界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以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恰當安頓的概括性論述,而這種著眼于精神滿足、精神澄澈和精神安頓的“精神”性質的努力的基本目的就是對“外物”的超越,作為這種努力最終成果的向“根”處的“復歸”實際上也是精神向“上”升華的結果,正如“超越”的基本向度也是向“上”。
(30)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代序”第16頁。
(31)蕭天石:《道德經圣解》,第128頁。
(32)王淮:《老子探義》,第87頁。
(33)參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第126頁。
(34)王淮:《老子探義》,第87頁。
(35)參見童書業著、童教英增訂:《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40-141頁。
(36)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第345頁。
(37)參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第108頁。
(38)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第344頁。
(39)參見王淮:《老子探義》,第51頁。
(40)參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第107-108頁。
(41)蔣錫昌:《老子校詁》,第43-44頁;王淮:《老子探義》,第32頁。
(42)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第145-146頁。
(43)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第142頁。
(44)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導論”第77頁。
(4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第355頁。
(46)王邦雄:《老子的哲學》,第164頁。
(47)陳衛平:《人道與理性:先秦儒學的基本特征》,《學術月刊》2010年第11期。
(48)認同“不善者”的“自為”充分反映了老子“民眾立場”的徹底,儒家不會不認同某類人,卻認同其“自為”。對自己心目中的“不善者”完全徹底地否棄最終就有可能導致“以理殺人”,而老子對“不善者”之“自為”的認同就在根本上斬斷了“以理殺人”的觀念根基。
(49)參見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160頁;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第657-658頁。
(50)王蒙:《老子的幫助》,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第305、180頁。
(51)參見喬健:《論老子思想中所內涵的“絕對性”因素》,《文史哲》2010年第4期。
(52)高明:《帛書老子校注》,第389頁。
(53)陳榮捷:《戰國道家》,《“中央研究院&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