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書院位于商丘舊城州之東,在北宋時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山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后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后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余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于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于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后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輩出,顯盛一時,后人還立有《范文正公講院碑記》以茲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