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豫地密碼之開封蘭考:“年輕”蘭考 “曾用名”眾多

2014/3/18 9:47:16 點擊數: 【字體:

豫地密碼之開封蘭考:“年輕”蘭考 “曾用名”眾多

制圖郭莉培

    因為焦裕祿的緣故,蘭考廣為人知。但作為縣名,“蘭考”其實是個新名字,1954年,蘭封縣與考城縣合并,兩縣各取一字,取名“蘭考”。屈指算來,這個縣名僅僅使用了60年,在河南“很年輕”,在十個省直管縣中“最年輕”。

    不過,雖然“蘭考”是個新名字,拆開了說,“蘭”和“考”卻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蘭”將近1000年,“考”則將近2000年。

    為采寫“豫地密碼”,我們在蘭考走訪了文史研究者李瑞軍,有關工作人員高合黨、王海杰、張彥等,結果發現,蘭考歷史地名之錯綜復雜,令人吃驚。這地方的“曾用名”太多了:戶牖、儀邑、東昏、東明、戴國、谷縣、濟陽、甾縣、考城、儀封、蘭陽等。

    這些地名有的很有來頭:“蘭陽”是宋真宗起的,“考城”是漢章帝起的,“東昏”則是秦始皇起的。說來有趣,“東昏”這個名源自一場霧霾。當年秦始皇東巡,走到今蘭考西部,遭遇了一場罕見的霧霾,心中十分不爽的始皇帝,“名其地曰東昏”。王莽掌權后,嫌這名兒不好聽,改為“東明”,后來這個地名送給了鄰縣,即今山東東明。

    在所有蘭考歷史地名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儀封”,這個地名與“至圣先師”孔子有關。孔子周游列國,四處碰壁,連他的學生都不無沮喪,而一位蘭考古人卻看到了孔子及其學說深遠的價值:“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自此后,“木鐸”也成為中國極具象征意義的符號。

    “請見公園”再現歷史場景

    蘭考縣儀封鄉南,一座文化公園安寧靜謐。公園門內,一塊大石上刻著“封人請見夫子處”的紅色大字,進了公園,“請見亭”、“請見碑”、“請見書院”和孔子造像錯落有致,可以說是一座“請見”主題公園。

    顯然,公園的設計者有意再現某個歷史場景。

    大約2500年前,一位老師帶著一群學生來到今儀封地面,他們有些疲憊,也有些失落,周游列國的長途旅行,似乎毫無所獲。

    當時這一帶叫做儀邑,是衛國南部的邊城,師生們只是想在這里歇歇腳,所以當儀邑“封人”(管邊界的官員)請求與那位老師見面時,學生們有些意外,面色中流露著拒絕。

    “封人”語氣平和:“路過我們這地方的君子,我從來沒有不拜見的。”這份氣度令人折服,學生們向老師引見了他。

    那老師就是孔子,后來被視為“至圣先師”,但當時正處于人生磨難中。“封人”與孔子交談的內容沒有被記錄下來,《論語·八佾》只記下了兩人相見后“封人”的一句話:

    “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鐸是一種大銅鈴,分為木鐸、金鐸兩種,“以木為舌則曰木鐸,以金為舌則曰金鐸也”。兩者的功用不同,“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打仗召集人用金鐸,宣布政教法令則用木鐸。官員走遍天下,沿途奮力搖動木鐸,引起注意,召集民眾,作為宣布文告的前奏。所謂“木鐸起而千里應”,在古代,這是很管用的信息傳播方式,木鐸,因此有了一種象征意義。

    孔子的時代,中國禮崩樂壞,人心混亂,“王道衰,政教失,強凌弱,眾暴寡,百姓縱心,莫知綱紀”。

    憂心忡忡、博學深謀的孔子,立足于社會教化,以恢復社會秩序為己任,周游列國,傳布“仁義禮智信”,傳布王道政治,不正如“天下之木鐸”?

    儀邑“封人”的木鐸之譽,實在有著“穿越千年,視通萬里”的思想高度。當時能對孔子有這樣認識的人,寥寥無幾,即便孔子自己,也曾自嘲地認可別人“喪家狗”的評價。

    孔子木鐸金聲受贊譽

    來今蘭考前不久,孔子和他的學生去了鄭國。在繁華的鄭國國都新鄭,他和學生們走散了。孔子獨自站在東門外等學生,茫然若有所失。

    子貢沿路打聽孔子,有人對他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這里讀yáo),其肩類子產,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意的樣子)若喪家之狗。”

    子貢按照指點,找到了孔子,并“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有學者解釋,在當時的語境中,“喪家狗”意味著拯救時弊的擔當者,但這個詞無疑包含著無盡的失意和失落。

    孔子一生堅忍不拔,是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主義者。在那樣一個亂離的世道,在周游列國、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漫漫長路上,孔子照樣“慷慨講誦,弦歌不衰”。正如學者魏衍華所說,是因為他“思遠”、“志廣”,是因為“有一個端正世道的雄心支撐著他”。

    十多年里,四處奔波,歷遭險難,凄凄惶惶,無人任用,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即使心理再強大,也難免有失落之感。

    或許儀邑“封人”“天下木鐸”之許來得正是時候。在孔子地位至高無上的后世,他學說的價值和影響自不必說,但在當時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他的所有努力并不是在枉費心機,這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如魏衍華所說:“當孔子弟子在經歷了諸多磨難之后若有所失時,儀封人‘天下木鐸’的贊譽,似乎又給了孔子師徒更堅定的信念。”

    事實上,孔子周游列國雖然歷遭險難、四處碰壁,卻有著重大的意義。十多年的游歷,讓他走出魯國,了解到更廣大地域的世風民情,這對他的構建和完善儒學有著重大價值;他與當時各諸侯國人士的交流,也為后來儒學在各地的傳播奠定了基礎。時至今日,蘭考人仍為這片土地上響起過孔子的木鐸金聲而自豪,稱家鄉為“過化之地”。

    “封人”已逝儀封長留

    因為“封人”用來贊譽孔子,“木鐸”一詞,后來有了豐富的文化含義,是“以匡天下”的象征物。1929年,上海《申報》懸賞征求報紙商標,最終選定采用“木鐸”。此后,“木鐸”成為中國近現代新聞傳播的傳統意象。而中國教育工會的會徽、北京師范大學的校徽,也都是“木鐸”。

   古老的儀邑,后來也因“封人”的緣故,成為儀封鄉。后來黃河為患豫東,儀封一帶“大河經行”,城池、房舍一次次被淤埋,但這片土地始終沒有放棄“儀封”之名,金大正九年(公元1232年),“割考、襄(今睢縣)、東明三邑地”,設立儀封縣。清代儀封縣與蘭陽縣合并,稱為蘭儀縣,后為避溥儀諱,更名為蘭封縣。

    儀邑“封人”無疑是值得尊敬的。他的身上,展現著蘭考文化,甚至中原文化的某種特質。

    求見孔子時,他所說“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體現的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心態。主動與高明者相見、交流,這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嫉賢妒能,而是一種包容、開放的文化氣度。

    蘭考,乃至中原,自古為通衢之地,東南西北各色人等行經、匯聚,各種文化交流碰撞,是大中華文化形成的巨大磁力場。正是這樣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開放、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最少地域偏見,最能兼容南北西東,自古至今,莫不如是。

    而蘭考“曾用名”眾多,也與這種特殊的地理優勢密切相關。

    說文解字

    “蘭”字繁體作“蘭”,形聲字,從艸闌聲。最早的“蘭”字見于戰國文字中,從艸柬聲。自秦代小篆時,始從闌聲,這樣的寫法一直沿用到漢字簡化前。漢字簡化后,作“蘭”,今天看來就是一個記號字了。從簡化前的“蘭”字來看,從艸,表明其本義應指蘭草,菊科,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據《說文》,這是一種有香氣的草。《周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xiu)如蘭。”蘭還可以指蘭花,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

    “考”字最早見于殷商甲骨文中,與“老”是同一個字,本像一老人持杖之形。同時期也已出現所持之杖變作“丂(斧柯的象形初文)”形者,從而成為從丂得聲的形聲字,這種字形直到小篆時還看得十分清晰,如《說文》:“考,老也。從老省,丂聲。”到了漢代以后,字形上部慢慢變作“耂”,已經不容易看出最初是老人的形象了。在西周金文和《詩經》中,“壽考”是個常用詞,為長壽年老之義,這里作年老講的“考”應該是用其本義。而更為常見的“祖考”、“烈考”、“皇考”諸詞中的“考”,則是對去世父親的尊稱。

    解說專家:

    齊航福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文學博士古文字學專家基本概況

    地理位置: 河南省東北部

    面積: 1116平方公里

    方言:北方方言,中原官話-鄭開片

    氣候條件: 東亞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著名景點: 焦裕祿紀念園、黃河灣風景區、焦桐五彩園、劉峴紀念館、張良園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14-03-18)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