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隨著國家對地名文化傳承的重視,一邊是各地有序進行地名普查,另一邊是一些地方積極進行地名復古。據媒體報道,時下,一些地方出現了借傳統文化傳承進行“復古改名”的現象,比如河南鹿邑縣欲改為“老子縣”,貴州水城縣欲改為“夜郎市”。
在今年3月召開的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會議上,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指出,一些地方對地名文化的保護不夠,輕易亂改地名,“貪大、媚洋、求怪”,導致許多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地名快速消失,丟了傳統,斷了文脈。與那些地名披“洋馬甲”的現象相比,時下一些地方刮起的“復古風”,看似對地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實則也是一種瞎折騰。
作為一定空間范圍的標志,地名要有穩定性。保持一個地名的穩定性,就是保存地方文化的穩定性,讓鄉愁有一個落腳點。我國《地名管理條例》第三條明確規定:“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在現實中,更改地名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到文件政策小到圖章稿紙路牌,都要大動干戈,這無異于勞民傷財。
誠然,在歷史上,一些古地名往往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時代發展、行政區域的調整,很多早已是時過境遷。相反,現在的一些地名在長期使用中逐漸形成了新的文化,讓人們產生了認同感。一味棄新從舊,把古地名從故紙堆里翻出來,安在今天的地方上,不僅顯得不倫不類,也難以獲得民眾的認同。比如,對于“西安恢復成長安”的提議,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就予以否定。他指出,長安作為首都存在的歷史到唐朝就已經結束了,今天西安市的行政區劃范圍早已不是當年的長安城,而是要大得多,況且當地人對于該地名也已經逐漸認同,在國內和國際都有了相當的認知度,這樣的地名也就沒有必要再改回去了。
“昨日之日不可追,今日之日須臾期”。簡單的地名復古不等于就此續上了文脈,接上了傳統。相較于地名復古,不如好好珍惜當下,并通過宣傳讓全社會了解當地文化,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當然,應該看到,一些地方熱衷于地名復古,算的不是文化賬而是經濟賬,想要借幾百年前的名氣增加當地的人氣。這其實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短視思維,借古人、名人、名山大川等改名、復名,在短期看可能會帶來一些經濟效益,但這種名片效應只是暫時的,從一個地方的長期發展來看,制定符合地區實際的經濟政策,找到地方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