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讓總導演陳曉卿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這位被粉絲稱為“最懂美食的人”卻堅定地認為,只有當人與美食發生關系,美食才有意義。昨日,陳曉卿做客鄭州,與讀者暢聊天下美食,對談至味人間。
未能將河南美食囊括其中 不影響我個人對它們的喜愛
因為《舌尖上的中國》未能將河南美食囊括其中,陳曉卿坦言,來河南還是蠻有壓力的。
陳曉卿表示:“沒有拍河南美食,但這并不影響我個人對他們的喜愛。其實,我拍攝《舌尖上的中國》時,在河南做了很多調研,但拍攝紀錄片,選材時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元素的。比如說,河南的傳統小吃胡辣湯,我們拍攝時想方設法,希望能把它拍得誘人一點,但無論怎么拍,都是稀糊糊的不上相,我們甚至把攝像機埋在胡辣湯湯底下,但稍微深一點就不透明了,從底下往上飄起來的時候,慘不忍睹。從另外的角度,變換用光也不行。不過在《舌尖2》,我們拍了開封第一樓的灌湯包子。有些河南美食之所以沒有拍,確實是因為它拍起來不‘可愛’。有些河南觀眾對我不滿意,留言說我到河南一次打一次。但其實真心的今后如果我們發現能體現和代表河南人性格的美食,我們立即就去。”
吃什么、在哪里吃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
“其實,像我的家鄉皖北安徽,也沒有任何一種美食入選拍攝,但在我心里,他們的位置是其他美食永遠無法取代的。”
陳曉卿認為吃什么、在哪里吃這些問題遠不如“和誰吃”來得重要,人間至味往往醞釀于人與人之間,世界上最好吃的永遠是人。而新書《至味在人間》正是這樣一本以“人”為背景的“美食記”。這本書是陳曉卿獨家的味覺日記,從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靈魂深處的家鄉味道,從四面八方覓食的掃街嘴到飲食變遷的滄海桑田,人與美食發生關系,美食才有意義。
菜市場是一個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
陳曉卿,1965年11月生于安徽靈璧,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攝影專業,1989年進入中央電視臺。除了拍攝紀錄片,很少人知道陳曉卿還是一位寫了10多年專欄的資深美食作家,更少人知道他是朋友中的“掃街嘴”,走到哪兒吃到哪兒,曾經驅車20公里就為了吃兩個燒餅。“今天要不是答應你們采訪,我都去逛菜市場了,我覺得菜市場是一個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陳曉卿對記者說。
正是因為這種對“人間煙火味”的強烈渴求,陳曉卿覺得自己更喜歡寫作時的感覺。
《至味在人間》是陳曉卿10年美食文章的首度結集,68篇文章分為“每個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一個人的面館”、“至味在江湖”、“吃口熱乎的”、“留住手藝”、“吮指之歡”6個部分,既有各種美食的吃法,也有手藝的介紹,還有個人生活感悟。
“拍‘舌尖’我沒有推介過一家餐館,但寫書我就可以推薦我喜歡的飯店。盡管按圖索驥的人吃過后大呼太難吃,但那純屬我個人愛好。”
紀錄片的社會意義遠大于賺錢
對于《舌尖上的中國》屢次創下收視紀錄和創收紀錄,以及在全國產生的廣泛影響,陳曉卿并不意外。他說,運氣成分是有的,但在創作之初就能預料到火爆。“因為我們是在多次論證、深入調研、精心策劃的基礎上才開始拍攝的,無論是鏡頭呈現、播出時間、字幕頻率等觀眾不會注意的細節都在我們的設計之中。”
在陳曉卿看來,現在除了Discovery頻道能夠盈利,世界上大多拍紀錄片的都在賠錢,而這些紀錄片存在的隱性價值大于經濟價值。他說,無論是美食還是拍片,每天都在創新,我們的創新應該是讓這個社會更豐富,而不是更趨同。我們不能按照一個模式去包裝食物,我們也不能按一個模式去拍攝紀錄片。這種創新思維讓人不免對正在籌備中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部充滿期待。(記者 蘇瑜 張翼飛/文 張翼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