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私璽中所見古代復姓及源流考(3)
2014/2/12 9:53: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四、以邑為氏
西周時期,隨著分封制的推行,在畿外形成了大批的畿外諸侯,在畿內則形成了大批的畿內采邑。畿外諸侯以國為氏,而畿內采邑則以采邑為氏。一般來說,畿內采邑就是王畿內的諸侯國,它們是天子給在王朝任職的卿大夫或未任職的王室懿親的封地。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的頻繁發生,出現了一批軍功貴族,他們從國君那里得到采邑的封賞,采邑主在受封之后,邑名則很自然地成為其家族之姓氏。復姓古璽中有不少就屬于以邑為氏者。
“臧孫”。臧孫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臧孫氏,姬姓,魯公子【1】食邑于臧,其后謂之臧孫。”
“甘士”。甘士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甘士氏,周甘平公為王卿士,因氏焉。”
“閭丘”。閭丘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閭丘氏,齊大夫閭丘嬰之后,或單言閭氏,從省文也。后改為盧氏。”
“公戶”。公戶,古代復姓,《漢書·儒林傳》中有禮官大夫公戶滿意,顏師古注日:“姓公戶,名滿意也。”公戶亦寫作公扈,《廣韻·東韻》‘公”字下有“公扈”氏。《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云:“公扈子者,邾婁之父兄也。”何休注日:“公扈,氏也。”
“令狐”。令狐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春秋晉畢萬之后魏顆,食采令狐,為令狐氏。”
“高堂”。高堂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高堂氏,齊公族也。齊卿高敬仲食采于高堂,因氏焉。”
“太叔”。鄭武公之子共叔段曾謂京城太叔。復姓,《左傳·隱公元年》云:“請京,謂之京城太叔。”
“戲陽”。戲陽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晉邑也,舊屬衛,今相州安陽縣永和鎮東二十五里戲陽城。”
“五鹿”。五鹿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五鹿氏,姬姓。”《風俗通·姓氏》云:“衛邑也,晉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五鹿,子孫氏焉。”
“上官”。上官氏源出于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楚王子蘭為上官邑大夫,因以為氏。”《廣韻》官字下注:“楚莊王少子為上官大夫,以上官為氏。”
“枯成”。枯、苦古音同,枯成氏即苦成氏,《國語·晉語》云:“晉郄一食采苦成,有因以為氏。”枯成乃復姓。《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苦成氏,姬姓,郄一別封于苦,為苦成子。”
“邯鄲”。邯鄲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贏姓,晉趙盾從父昆子弟日趙穿,食邑邯鄲,因以為氏。”
“馬是(氏)”。“馬是”為合文,“是”當為“氏”字的假借。《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云:“馬氏,即馬服氏,贏姓。伯益之后,趙奢封馬服君,因以為氏或去服為馬。”
古璽中的以邑為氏者,當為西周時期分封制的孑遺,春秋戰國時期由于采邑的大量出現,形成了諸多以邑為氏者,這種命氏方法在形成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的制度加以約束,所以,造成了以邑為氏的紛繁性和復雜性的特點。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